“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流传,其一生所秉持的浩然正气以及忠孝廉节精神为后人敬仰,历代传承。
(资料图片)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秉承家规祖训,少时为学则见贤思齐,年仅二十便大魁天下;治时为官则济世爱民,清正廉洁、深得民心;战时为将则临危受命,勇于担当、守正不阿。举兵失败被俘,几经生死,面对百般威逼利诱,取义成仁。就义时面朝南而拜,慷慨赴死,留取丹心彪炳千秋。
一、家规祖训,彰善瘅恶。
文天祥自幼被严父良师督责教诲,深受家规祖训“忠贞爱国、做人坦荡、一身正气”影响,熟读经书,修身不辍;并在“庐陵四忠”(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南宋庐陵籍名臣周必大)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彰善瘅恶”的品格,立下“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宏志。文天祥生逢乱世,当时元军大举南下入侵,南宋王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立志以先贤为榜样报效国家、民族。
二、济世爱民,清正廉洁。
文天祥性情“自拔于流俗”,不畏权臣,洁身自好,以自己的言行为世人树立了忠直厚道、崇廉尚洁的榜样。开庆元年(1259年),宦官董宋臣谗言误国,文天祥上书建议治国强军,“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被采纳后请辞回乡。后历任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赣州知府等职,其在任期内坚持亲民勤政、清正廉洁,主张少刑罚、多义理,建“便民库”、减杂税、作《劝农文》,倡导“忠、孝、廉、节”,深受百姓爱戴。
三、危难救国,勇于担当。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国难当头,文天祥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毁家纾难、募兵勤王,以实际行动践行古圣先贤教诲。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大举南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告急,文天祥毅然抗元,率勤王队伍抵达临安,力主与元军决死战。后临危受命以右丞相身份前往元军兵营谈判,被元将伯颜扣留。临安陷落后被押往元大都,途经镇江逃脱,复又于福建继续组织勤王队伍,跟随南遁皇室坚持抗元救国。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所率勤王队伍在海丰五坡岭遭元军突袭,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处被后人建“方饭亭”纪念,并刻有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四、忠诚不渝,丹心永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初过伶仃洋时,目睹山河破碎,回顾一生及多年战事,激情澎湃,写下千古绝唱《过零丁洋》。后元将张弘范逼其写书劝降好友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因多次被强迫索要劝降书信,便以此《过零丁洋》答复,张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海战失败后,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张弘范劝文天祥仕元:“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文天祥泪流满面,答道“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其忠诚坚贞让元将张弘范深深折服,对文天祥礼遇有加,专门派人护送至京师。
五、抵御利诱,取义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被押送至元大都,囚禁于兵马司监狱达三年零两个月之久,期间尝遍酷刑、饱受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写就《正气歌》,刚正浩然之气满溢其中。元帝忽必烈非常爱惜文天祥的才华,对其百般劝诱,让降元的宋恭帝赵㬎(xiǎn)劝降,文天祥对宋恭帝长揖三次,并说“陛下请回”,坚持“君降臣不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至燕京柴市(今北京育贤坊顺天府学)处死,他问明周围人何处是南之后,面南而拜,从容赴死,终年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