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4月14日召开2022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一是货币政策司司长透露下一步央行将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主要涉及三个维度,在总量上,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信贷总量会持续、而且稳定的增长。
在价格上,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就是说融资成本要不断降低。在结构上,抓紧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实施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也就是说向科技类、小微类、养老类和降低碳排放类倾斜。
二是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居民收入受到短期影响,存在推迟偿还月供、重新安排还款计划的需求,银行从贷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此类特殊情形,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
这段话可以解读为央行已经注意到个人住房贷款受到疫情影响,还款人存在的压力,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邹司长还进一步说明从大型银行的实践来看,在疫情初期,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一度由0.29%上升到了0.37%;
延期还款政策实施后,贷款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随着后来疫情缓解,居民收入恢复,贷款偿还很快恢复正常。这段话与大家在网络上看到的“断供潮”完全不同,其实可以理解,“断供”的占比非常小,而且大多是由于生意资金链紧张所导致的,从全局看,目前居民的住房贷款还在很安全的范围之内。
从两位司长的发言可以看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层早有预判,并且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而货币的宽松在今年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而去年持续收紧的个人住房贷款也有一定的放松。之前市场也曾经有预期,贷款降准、降息等大力度政策随后也会出台,甚至在本月全面实施。
4月11日,公布了一季度金融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分别比2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和0.3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77万亿元。3月份单月的数据同样亮眼。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13万亿元,同比多增3951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8万亿元。
3月末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7%和10.6%,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8万亿元,同比增长24.6%。
支持小微经营主体5039万户,同比增长42.9%。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9.5%。初步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降至4.4%左右,较2021年下降了0.21个百分点。
3月份的成绩是在2月份金融数据不及预期后取得的,并且金融数据全面超出预期。M2增速回升明显,信贷投放力度加大,社融分项数据均有改善,反映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宽信用效果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