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德州平原县,有一位名叫谭英换的村民,她连续九年,义务帮助全国300多个家庭寻亲成功。这些年,她帮助过的大多数为外地人,有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地的走失人口,为此,她还自学了十几种方言。她从未出过远门,却凭借着电话和网络一步步帮助失散的人找寻家庭。
“有时候想想做好事挨顿骂不值得,回过头想想他们没有亲人也挺可怜”,面对走失人口家人的揣测和误解,她也曾想过放弃,但还是打心眼里为他们团聚感到高兴。她希望能把这件事做下去,帮助更多人回家。
“公益痴人”网络帮人寻亲9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谭英换今年43岁,被当地民众称为“公益痴人”,从2014年起,她走上了这条帮人寻亲的路。“第一次帮忙是误打误撞”,她回忆道,自己喜欢看中央台的一档寻亲节目《等着我》,里面亲人团聚的场景让她颇有感触,那时她刚有了一台智能手机,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到一个寻亲群,申请加入后,她开始和群友们交流。
群里有个小伙子聊天时,说想要找他亲生父母,谭英换便在群里和他交谈起来。了解到男子从小就和亲生父母分开,通过交谈,谭英换发现小伙子比较孤僻,渴望找到父母又没有途径,于是开始开导他,并帮助他回忆一些小时候的细节。
“你小时候对妈妈还有印象吗?家乡是平原还是山地?”通过这样具体的问题,她一步步帮助男子回忆小时候的往事,从中推测出一些有用的信息。男子称小时候母亲经常用背篓背着他,印象中的家乡还有很多山。那段时间两人几乎天天通过社交网络聊天,回忆细节,推测家乡所在地。
之后,她成了小伙子信赖的大姐姐,过程中认识的不少寻人志愿者也参与进来,经过与当地其他寻人志愿者近一年的沟通,小伙子顺利回到老家重庆。“我与小江的亲生父母通话近2个小时,对方在电话中止不住地感谢。”谭英换告诉记者,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来自1500余公里外的嘱托和信任。这样帮助别人的过程让谭英换觉得挺有“成就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更加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助人寻亲的路。
“我就只有一台破手机,有时候是寻人志愿者找我帮忙,有时候我自己也从聊天群、新闻里面找一下这些寻亲信息”,平日里,她通过各种网络途径和人交流,获得求助信息,在寻亲圈里,大家都知道,有困难就找谭大姐。
帮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回家练出十几种方言
谭英换说,自己刚开始接触寻亲时孩子刚出生。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得益于身边人的照顾一家人的日子才挺了过来。“平时邻居家包饺子会给我们送点,买了好吃的也会分给我家孩子一点”,这样的点滴小事她统统记在心里,发挥在了帮人寻亲上。
在寻亲群体中,不仅有年轻人,也有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们。相较之下,这些人回家的难度系数更大。丧失记忆、言语障碍等特征让志愿者们的工作更难开展。
“有时候他们说不出一点信息,但一次不行就沟通两次,哪怕打十次电话,只要能坚持,我相信他们会有一天开口说话”,谭英换说,她曾通过某地救助站联系到一名走失老人,因为患病,老人口齿不清,不能和人正常交流,在某些问题上甚至会刻意回避。谭英换每天和老人通一次话,把每次通话的内容录音记录下来,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字,通完话后,她会把这些话写在笔记本上,一个个拼凑起来找线索。
多年来的寻亲经验让谭英换熟悉了多个方言,“山东各地方言差不多都能听懂,省外的仔细听,也能听明白十几个地方的方言了”,面对实在听不懂的方言,她也会和寻亲志愿者一起分析,从一些用词上也能听出大概。“比方说北方说赶集,南方就叫赶场,听多了就知道了”。
“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有些老人听力表达能力都不好,还有刻意回避的情况,一定要慢慢和他们沟通”,那时候白天打零工,晚上义务“加班”成了她的真实写照。她说,晚上没有嘈杂的声音,录音能听得更清楚。
有委屈有成就要继续为别人找家
九年以来,谭英换为300多个家庭团圆付出了努力,有亲人专程不远万里来表示感谢,家中有多少锦旗,她自己也数不清了。在加入的300多个寻亲群中,还有许多走失人群等着她去帮助……
她直言,这些年以来,也曾有过被人误解的时候。“有些老人失踪了很多年,家里人都以为已经去世了,还立了碑,再打电话就误会我是骗钱的”,她说,让别人相信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能一遍遍地打电话说服对方。有时候换两三个手机号重新打过去,别人也不信。
“误会的次数多了,我也生气,但第二天想想其实他们也挺可怜的”,谭英换说,自己也想过放弃,但一看到这么多人还奔走在寻亲的路上,就没理由停下来。“有些人已经快80岁高龄了,还没有放弃,还有些找孩子的舍不得住宾馆自己带帐篷,舍不得花钱吃饭自带干粮,他们这么拼命,我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
谈及未来打算,谭英换告诉记者,寻亲群的这份坚持支撑着她会继续走义务“寻亲路”,继续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郭梦桐编辑:郑楚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