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检察日报
他们利用非法购买的信息先了解被害人的情况,然后冒充专家、医生回访被害人并趁机“单独配药”,将不到百元的药包以2000元至3000元的高价售出——
冒充医生问诊,廉价药包鼓了谁的腰包?
(相关资料图)
现场查获的药包
用非法购得的快递信息当“摇钱树”,冒充医生、专家,以电话问诊配药为名向被害人销售保健品,通过收取药款牟利。10月31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对这起诈骗案提起公诉。
买药后有“专家”亲自回访
2022年6月,家住无锡市滨湖区的芳阿姨在电视广告上扫码下单购买了孙医生推荐的药膏。一个月过去了,芳阿姨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孙医生:“阿姨您好,我是来做回访的,您用我们的药膏效果如何?”芳阿姨听他的声音与电视广告中孙医生的声音相似,便没有多想,和他聊了起来。
“可能是之前的药品并没有完全针对您的病症,我可以按您的情况单独配药。”听到芳阿姨说药膏效果不好,“孙医生”马上推销起“一对一问诊”服务,芳阿姨很感兴趣,下单购买了2000元药品并约定货到付款。几日后快递到了,签收付款后芳阿姨发现包裹里是像茶包一样的中药包,没有药监局标识、成分等信息,看起来像“三无”产品,根本不值这个价钱。
“您好,我们是某药膏售后客服,请问您用药膏了吗?效果怎么样?”几天后,芳阿姨又接到了药膏公司客服打来的回访电话,正气不打一处来的她把上一次回访和买药的事道出,对方却一头雾水:“我们才是某药膏公司官方客服,孙医生是没有时间单独给患者打电话配药的,官方更不会在电话里这样推销。”原来这一次才是药膏品牌官方的回访电话,芳阿姨惊觉自己可能遇到骗子了,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他们专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
和芳阿姨一样接到了“专家电话”而被骗的人不在少数。民警接到报案后,根据快递单信息等线索追查资金流向,锁定了相关人员,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养老诈骗团伙浮出水面。
这些人是如何知道被害人买过什么药?又是如何伪装成医生本人还不露馅的?
原来,贺某与刘某、郝某在一起做日用品电话销售,后来三人离职组建了自己的公司。起初还是做日用品销售,到了2019年6月,他们将目光放到了向老年人售卖保健品上。
贺某等人先是购买了老百姓在电视、电话购物上买保健品的快递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掌握了购买者的电话、购买的保健品种类等情况,并从中筛选出“目标客户”。接下来,他们购进低价的中药包、保健口服液、药粉等保健品,组合成分,每份进价控制在100元以内,售价则高达2000元至3000元。
一本话术骗千余人
贺某将快递信息分发给业务员,各业务员使用其提供的网络电话呼叫软件联系“目标客户”。一般来说,业务员先是冒充被害人购买的保健品公司客服或专家助理,询问被害人服用保健品的效果,并谎称可以帮助其预约专家进行一对一电话问诊。随后,该名业务员模仿电视广告中专家、医生的声音再给被害人打电话,根据话术单假意问诊,称可以根据被害人的病情实行“一人一方”配药,费用是2000至3000元不等。
“我们会先和客户聊养生,这些知识是我们从电视上看来的,这样老人家会对我们放下戒心。”贺某在供述中说,为了拉近与被害人的距离,他们从养生话题聊起,等聊到具体病情时再故意夸大对方病情的严重性,引导其下单买药。
待对方下单后,业务员马上联系仓库,给被害人发出事先准备好的药包组合。遇到被害人反映药效不好的情况,若其比较信任业务员,他们就会顺势推销其他组合形式的保健品,继续骗取钱财,若对方情绪激动,他们则会用话术安抚或直接退款以防止对方报警。
经检察机关审查,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贺某、刘某、郝某等人纠集人员,用上述手段骗取全国多地的逾千名受害老年人钱款1000万余元。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