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15时37分,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搭载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梦天实验舱作为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并完成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将形成“T”字形的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中国空间站主体结构将迎来收官之战。
在距离文昌航天发射场1800公里外的成都,有这样一支研发队伍,承担了梦天实验舱的部分研发任务,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贡献了成都力量。他们就是四川成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七院)的宇航团队。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吃什么?喝什么?找什么?缺什么?航天科技七院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宇航团队负责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这支年轻的队伍承研了中国空间站15个分系统之一的物资管理分系统,具体负责空间站所有物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个团队是名副其实的空间站‘智能管家’。”相关负责人说。
(资料图)
据介绍,我国空间站自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2022年问天实验舱对接成功,全国人民通过舱内摄像机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航天科技七院宇航团队研制的物资管理分系统产品。而这次成功发射的中国空间站第二个实验舱段——梦天实验舱,也把一系列新的物资管理分系统产品送入了太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同为物资管理分系统,梦天实验舱却有所不同。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有航天员睡觉、休息、上厕所等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区域,分系统产品侧重于航天员在轨休息、睡眠的舒适性,而梦天实验舱主要用于航天员开展各类试验、维修等在轨工作,分系统产品侧重于航天员在轨工作的便捷性。
为使航天员在梦天实验舱的各类工作和活动更加便捷和高效,在天和、问天舱内传统螺钉连接的固定式扶手、脚限位器的基础上,梦天物资管理分系统创新性研制了“滑轨”这种快速安装接口,配上各式各样的可移动式长、短、可伸缩式扶手,再加上移动式脚限位器、空间脚限位器等各类限位装置,这些充满“未来感”的机构产品还可以互相组合使用,成为舱内的“机械臂”,使得航天员在舱内各个位置、各个角落都可以方便地固定自己的身体,调整自己的姿势,克服太空里微重力带来的飘浮现象,便捷地开展各类试验、维修操作。
另一方面,在天和、问天的基础上,让原有产品更上一层楼。将已有的空间站餐桌改头换面,摇身一变为梦天舱内可翻折的大型工作台,成为空间站内最大的维修操作平台;将已有的软质收纳袋升级换代,新研为可快速折叠收纳的存储盒,巧妙地实现了对“寸土寸金”的舱内空间的充分利用;让已有的防飘网变大变强,成为能够解决6名航天员进驻期间物资存储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了保成功就一成不变地继承,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仅要成功,还要创新,要追求完美,让航天员工作和生活更便捷。”梦天物资管理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邬瓦尼说道。
一切为了成功
“我们人员有限,但知重负重,勇于担当,任何时候都能拧成一股绳,这是我们团队制胜的法宝。”航天科技七院七部宇航党支部书记左易介绍。
从今年8月份开始,受疫情和高温肆虐,七部宇航团队为完成梦天实验任务,已经在海南和北京两地驻守了80余天,秉承“一切为了成功、一切服从成功、一切保障成功”的理念,不论是在海南发射场,还是在北京飞控中心,队员们都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为保证任务顺利开展,团队每日梳理当前任务情况,并以日报形式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落实,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方,坚决杜绝任何原因造成型号节点的延误。同时,积极与成都驻地、外协方沟通协调,及时准确掌握技术重点,抓好每个细节的完善改进,确保分系统产品舱内试装试用、设备物资信息入库、优化细化物资上行方案等,为圆满完成梦天实验舱任务作出了有力贡献。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将有一大批前沿科学实验陆续在太空开展,这些科研项目成功,未来都可能会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造福人类,而我们对技术的追逐从未停歇,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我们将持续为空间站更高阶段的迈进提供有力支撑。”七院七部宇航产品总体研究室主任蒋琳说。
这次中国空间站第二个实验舱段——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将使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更上一层楼。成都航天七院宇航团队,这支获得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团队”荣誉称号的年轻队伍,为全国人民再一次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持续不断地贡献着“成都力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吴怡霏实习记者黄雪松图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责任编辑何齐铁实习编辑卢娅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