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街头那些“小匠人”系列报道
(资料图)
酒香不怕巷子深
艺好不愁摊位偏
在海口解放西路
西门外北巷的一隅
有个已存在15年的
修改衣服摊位
摊主是58岁的王春梅大姐
王大姐凭靠熟练的裁缝技巧
每天为街坊邻居和周边服装店
“改衣”、缝衣
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改衣娘”
不仅支撑起家庭生活
还供两个孩子念完了大学
王春梅(左二)在与客户交流。
3月2日下午,刚吃完午饭的王大姐和丈夫从家直奔修改衣服的摊位,开始一天的裁缝工作。没一会儿,掐准时间的顾客黎大姐骑着电动车送来一件新买的裤子。
“王姐,麻烦帮我把裤腿修短,只要86公分长就好。”黎大姐说,今年是闰年,按照习俗,作为女儿她要给家里老人买一套新衣裳。由于80岁的老父亲喜欢这一件裤子,尽管裤腿偏长,她也立马买下,连衣服上的铭牌没撕就送来裁剪。
“好嘞,马上就裁!”个子中等、略显发胖的王大姐麻利接过裤子,上尺量好长度,画线,用剪刀裁掉多余部分,再拿到缝纫机下,扶了扶老花镜,盯着缝纫针,啧啧啧飞快地缝补起来,只见丝线在缝纫针与衣服之间迅速地交织,没一会儿,她就把修好裤脚的新裤子交还顾客,收费8元。
黎大姐说,她来这里改衣多次,熟悉王大姐的作业时间,她夸赞王大姐缝补活儿细,吃线规整,几乎看不出修改的痕迹。“我还介绍给其他朋友来这里改过衣裳,大家的评价都不错。”黎大姐说。
忙完一单,还没顾得上喝口水,一位在附近药店工作的年轻姑娘又拿来一件裤子找王大姐,希望把裤脚修小。王大姐爽快接下,又开始忙活起来,一旁的丈夫也默默打下手,帮忙做些拆裤脚的工作。
摊点就在小巷的一侧,狭窄,风大。由于长期久坐缝纫,王大姐患上了颈椎病,颈背有了“富贵包”,冷风一吹她时常有头晕疼痛之感,为了坚持这份工作,她前后花了2万多元做理疗。在摊前,她戴着一顶毛绒鸭舌帽,身穿大衣,围着围脖工作。
王春梅在缝补衣服。
老家在海南琼海的王大姐说,她2000年就随丈夫来海口,起初在大同里经营一家小服装店,给人定制衣衫,后来经营不佳,就来解放西西门外北巷当裁缝,一干就是15载。
王大姐锤炼多年的缝纫手艺让街坊邻居甚至周边服装店都广知其名,加上收费相对公道,修裤脚一般就七八元一次,缝补也是几元钱的工费,给衣服和书包换拉链一般是一二十元,长期来积累了不少“回头客”。采访期间就有一家服装店的人员来改衣以适应买衣服顾客的需求,一问才知,王大姐这儿几乎成了该店“御用”改衣点。
“你瞧,这墙上一排钩子挂着的一袋袋衣服都是顾客拿来我这儿改好的衣裳,缝拉链、改裤腰裤脚、缝补破口等等。”王大姐颇为自豪地说,顾客的信赖给了她更多动力,前不久,住在龙昆南路的一对老夫妻还专程搭公交过来找她帮孙子换校服的拉链,这让她感动。
王大姐告诉记者,丈夫一直有耳背问题,早早就下了岗,两个人在海口20多年基本只靠缝纫维持家庭,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好技艺维持了客源,他们还凭此支持两个儿子念完了大学。
“大家有需要,我也爱这行,所以会继续提供服务,等小儿子结婚生娃,我再考虑退出缝纫江湖。”王大姐爽朗地笑着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很多如小家电、鞋、雨伞、锅盆等坏了往往就被“换新”,可也有一些人们出于勤俭、“能修尽量不换新”的观念,仍有“小修小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