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姝彤
【资料图】
“潍坊医学院是承载我成长记忆的地方,给了我无尽的勇气去改变命运。”拿到博士毕业证书,樊姝彤收到多家单位的橄榄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依然选择向本硕连读7年的母校潍坊医学院投递了简历。尽管身体原因让她无法长时间站在讲台前,但在母校的实验室里心无旁骛地探索医学天地,依然让她感到满足、踏实。因为母校,是让她重新站起来的地方。
走进潍坊医学院的药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重点实验室,樊姝彤正和同事一起做科研。延续在求学路上的刻苦状态,主攻卵巢发育研究的樊姝彤总是争分夺秒,希望把对于科学的认知往前推进一点点。樊姝彤的成长求学之路并不顺畅,幼年时曾患小儿麻痹症,一次突来的车祸又导致右腿机能进一步下降,从此她只能靠轮椅出行。
知识是照进樊姝彤生命里的一道阳光。怀抱着对于医学的憧憬,2011年,樊姝彤考入了潍坊医学院药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进入大学后,樊姝彤第一次听到了矫形外科专家、潍坊医学院校友秦泗河的事迹:1978年,秦泗河成功实施第一例马蹄内翻足矫形手术,并治愈第一例儿麻后遗症足内翻畸形;1981年,创立手术治疗肢体残疾的矫形外科;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首都北京后,申请创立了北京市肢体残疾矫治中心;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创立了具有秦泗河医学思想手术风格的“四肢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技术体系”……老师们称赞他是“东方一棵矫形树”。
终于,在潍坊医学院60周年校庆的时候,拄着双拐的樊姝彤见到了回母校参加庆典的秦泗河。秦泗河提供的手术方案让樊姝彤感到耳目一新。最令樊姝彤惊喜的是,秦泗河承诺,经过手术和复健,她“今后走路的姿势会好看一些”。
2013年的寒假,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樊姝彤来到了北京国家康复医院。秦泗河为她连续做了两次大手术。相比手术,康复训练时的身体疼痛感成倍增加。由于长时间不运动,肢体无法适应,每行动一步都仿佛踩在刀尖上。康复训练期间,支撑樊姝彤的,是许许多多病友交流的被秦教授治愈的成功案例。
实际上,系统性肢体畸形残疾的形态与功能重建,对高科技的需求并不高,而医生的宏观评价、系统思维、知己知彼与漫长医疗过程的动态评价和质量掌控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些要素几乎没有西方文献引证,也缺少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能否重建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医生的大爱之心、积极探索、临床经验、直觉与智慧。
作为国内主持肢残矫形手术最多、能处理最复杂畸形的中国矫形外科带头人,秦泗河带领团队创建了中国最大、肢体畸形残疾病种最全的手术病例数据库。这些案例反映了目前能够通过矫形手术治疗的肢体残缺畸形的病因、病种、人群特点、手术方法概况,这些资料是中国矫形外科、肢体残障医学的一个宝库,为防治各类肢体畸形残疾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矫正肢体,更要强健精神。”从病友们的口中,樊姝彤了解到“快乐骨科”的理念,秦泗河矫形外科每月不定期举行医患联欢会、科普讲座、医患座谈活动等,许多小患者把这里当作成长的临时课堂,在墙报上展示各种绘画、诗词和手工作品,伤痛在这里被渐渐地淡化。
逐渐脱离双拐的樊姝彤更自信了,康复训练期间,樊姝彤时常与秦泗河交流自己在学业上的困惑。得知面前这个年轻的校友想要继续读书深造,秦泗河非常欣慰。
樊姝彤考博的前一天,恰逢秦泗河回母校交流,她已可以不用拐杖直起腰走到秦教授的面前了,秦泗河微笑着问樊姝彤的近况,在得知她要考博继续深造时,他频频点头表示赞许。他说“以往长期的走路姿势已经导致你的腿部严重变形,以后走路时间长了会有腿疼的可能,我们可以再进行一次矫形手术,效果会更好,那下一次的手术我们就约定在你的博士毕业后怎么样?”这个温情的约定,给了樊姝彤莫大的惊喜与鼓励。
樊姝彤感动于秦泗河教授浓浓的母校情结。秦泗河教授将中国首个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建在母校,当时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樊姝彤受母校邀请,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馆。让她开心不已的是,她又见到了秦泗河教授。她说:“秦教授赠与母校的这些珍贵资料,呈现的是作为一名大国医生的情怀和担当,也是秦教授‘不忘师恩、反哺母校’赤子情怀的见证!”正是从那时起,樊姝彤也许下了一个心愿,“他日学成必定归来,再续师道传承之美”。
如今,重返潍医校园的樊姝彤,除了是一名教师,还多了一个身份――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的讲解员,她以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向参观者讲述潍医校友的故事,讲述他们反哺母校的学子情深和“乐道济世”的大医情怀。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唯有生命才能擦拭生命,也唯有生命才能点燃生命。“长大后我就成了您”,是传道授业的传承,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安俐杨月通讯员陈冬梅谭婷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