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5日报道 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网站11月1日发表题为《全球化的得与失》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外交学会拉美问题首席研究员香农·奥尼尔。全文摘编如下:
(资料图)
错过“全球化”列车
全球化一直是过去40年的口号。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使全世界大量人口摆脱贫困,因而广受赞誉,但同时也被指责导致不平等加剧,甚至破坏工作机会和社群生活。然而,随着贸易、服务、数据、人员和思想的国际化,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这一进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幸的是,拉丁美洲一直是输家之一。
大多数拉美国家没有实现“全球化”,甚至没能实现国际化。例如,巴西和阿根廷仍然是世界上最封闭经济体中的两个国家,贸易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还不到30%。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作为一个地区,在贸易对其经济的重要性方面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而且与新兴市场中的佼佼者和主要竞争对手相距甚远。
为什么拉丁美洲无法在一个更加互联互通的世界中繁荣发展?毫无疑问,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治理薄弱、不平等、经济的非正规性和不安全等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个相当重要但总被忽视的因素是缺乏区域化,换言之,拉美国家之间的贸易、资金和技术交流相当匮乏。
这正是目前的机会所在。如果拉美国家能够在21世纪20年代正在形成的全球新背景下建立和扩大彼此之间的联系,也许能获得同样有助于推动世界其他地区增长和繁荣的经济和贸易活力。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教育、自动化和公共投资等领域推动重大变革,有些拉美国家可能还需要改变思维方式。
影响因素发生变化
在上一轮全球化中,使拉美处于经济边缘的许多力量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就在中国乃至亚洲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普遍推高了整个亚太地区工资水平的同时,自动化进程降低了低成本劳动力对很多行业的吸引力。随着物流成本飙升和延误交付情况成倍增加,新冠大流行暴露出远程供应链的脆弱性。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在数量和强度上不断增加,气候变化也在撼动着交通枢纽和通道。
气候承诺正在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那些承诺实现碳中和的跨国公司将为漫长的供应链产生的排放付出高昂代价。与此同时,消费者希望交付时间越来越短,这种过高的期望导致跨洋运输的耗时每增加一周都会带来额外成本。大流行和随之而来的物流瓶颈凸显远程供应链的高额成本和不确定性,进而加速了正在发生的变化。
同样重要的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威胁着生产和贸易网络。从跨国公司急于寻找替代供应商的现象可以看出,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分歧为其他国家获得市场份额开辟了空间。俄罗斯出兵乌克兰,西方随即对其采取金融制裁,这种情况突然撕破了原本完整的贸易网,迫使企业不得不迅速改变其供应渠道,并寻找替代供应商。
全球化一直都是一个选项,但如今许多国家已经不再加以采纳。一些政策制定者(例如美国不同意识形态的政策制定者)正在远离自由市场,并积极寻求通过包括关税、出口管制和对被视为战略部门的各种补贴在内的产业政策组合来重塑经济。如果在国内无法付诸实践,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或将在潜在的盟友中寻求替代方案。
拉美具有三个优势
随着企业和供应商纷纷开始寻找新的贸易替代选择,拉美具有的优势或将转化为巨大的吸引力。地理位置靠近美国是首要优势,对那些担忧国际生产过于分散的人来说,该地区恰好处于一个中间地带:距离不是太近,但也不是太远。
除此之外,还有优惠的准入条件。拉美的十几个国家不仅享有较低关税的优势,而且还享有贸易壁垒较少、知识产权和仲裁规则较完备的优势,这使得国际企业更容易也更愿意在这里进行投资。
虽然今非昔比,但拉美依然具有人口方面的优势。尽管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已经耗尽了大部分“人口红利”,工作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下降,但并没有像许多亚洲竞争对手那样面临断崖式下降。在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中美洲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增长势头仍可以持续数年时间。
但是,如果不在基础设施、技能和培训等方面进行重大投资、不推动经济的自动化和生态化、不采取重要行动来深化区域贸易关系,这趟全球变革列车也将与拉美地区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