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欣红
(资料图片)
据媒体报道,最近江西宜春一家长称,孩子的老师布置了一份作业:在家数一万粒米。面对这份不按常理出牌的作业,全家出动忙到深夜,和孩子一起认认真真地数米,“不管老师会不会检查,至少态度要端正。”
一些网友质疑这份作业究竟是考耐心还是考眼力——家长上班已经够累了,下班还要和孩子一起数大米,太“造孽”了。不过,也有人表示,老师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激发孩子主动思考,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在2018年,佛山某校老师要求小学生数1亿粒米的事就一度火上热搜。事后,涉事老师解释这是一道估算作业,其表示初衷是让孩子先数出100粒米,了解大概有多少,如此类推,估算和想象出1亿是多大的数字,而不是真的去数1亿米粒。
相对于苛责作业“奇葩”或是家长“思维僵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老师布置这一作业的意图是什么?希望对孩子起到怎样的帮助?是否需要父母一同完成?
在小学阶段,计算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老师布置“数米”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计算习惯,磨砺浮躁心性,那么认认真真数米自然无可厚非。而这个作业的目的若是引导学生掌握简便、迅速的估算方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那么一粒粒数米不仅在做“笨功夫”,也与布置作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因此,面对这类乍一看“奇葩”的作业,家长不妨适时与老师沟通,了解清楚作业的真实意图,不盲目做无用功。若是遇到超越孩子能力的作业,也应做好引导工作,尽力避免越俎代庖、全权包揽,过度帮助孩子。
与此同时,与其让学生和家长“猜题意”,老师应该说清楚真实想法和作业的意图,以及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还是需要家长的协助。毕竟,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思维能力上存在着差异,作业设计应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学生个体。
如今,不少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设计了不少形式新颖、贴近生活、强调实践性的创意作业。但如何不让好意被曲解,就要综合考虑作业题量和可操作性,避免模棱两可的出题意图,以科学的作业帮助达成教育目标,真正起到家校协同、共同促进孩子成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