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河南信阳一小学六年级女生被选拔进入体育局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年仅12岁身高便长到了1.9米,这种罕见的身体条件,也成功吸引了当地体育局的重视。有媒体从河南省体育局获悉,这名小学生已被选拔至该省球类中心练习排球。此外,和她一起被选拔的还有其14岁身高1.86米的姐姐。目前,姐姐被安排在体育中学上学,下一步可能去河南省游泳赛艇皮划艇运动中心练习水上项目。
一家两个孩子被体育局成功“探宝”,这难免会成为坊间乐道的话题。而随着该新闻的网上传播,舆论层面除了赞美支持的声音外,部分公众对于姐妹俩被保送省队重点培养的做法也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和担忧。
围绕反对者提出的问题可以概括出两条,其一,姐妹俩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单凭身高优势便被选拔入体校,是否存在律法和程序上的模糊?其二,孩子被选拔后,意味着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基本锁定,进入体育领域的选择,孩子是否自愿?
换言之,孩子提前确定体育生的身份是否合理是这一新闻背后的根本讨论。在家长普遍意识里,文化应试进入大学的途径才是正道,艺考、体考等方式进入大学是备选或是无奈之举。因此,对于六年级孩子被应召入体这件事上,舆论本能的会唏嘘“为什么不等等”,“实在不行再去搞体育”的论调。
事实上,公众对于体育生的排斥并非单纯的蔑视,而是出于对训练苦、竞争大、难改行等行业属性的畏惧。显然,这些根植人们内心的认知总结,是源于过去体育市场和体育教育反馈出的现实境况。
从两个孩子实际情况来说,由于特殊的身体情况,在同龄人眼里,她们很可能是那个格格不入的“怪人”,除了面临文化科目的压力外,保证心理健全同样是一大考验。而进入体育学校,不但能合入“我们都一样”的群体,这种志同道合更是对内心长久的激励。
此外,两姐妹生于普通家庭,对于二人特殊身体情况,可能也会带来成长和长久健康的问题,进入体校,其父母的担忧和困扰也将迎刃而解。
在二人被选拔前,省体育局工作人员对其本人及家长、老师进行了座谈,包括孩子生活、学习、兴趣爱好、心理状况等基本情况。同时,二人身体条件也通过了相关检查和测试,才得以获得选拔资格。
由此,在天赋出众、意愿明确、程序合规等前提下,河南1.9米小学生被体育局选中这一现象,显然是多方受益,更不存在毁其前程的说法。即便如一些网友所言,在未来训练中孩子难以坚持,或者遭遇不可逆伤病等特殊情况,她们依旧可以通过文化应试的途径参加高考。从这一角度而言,她们不但拥有常人不及的身体天赋,更比别人多了一次试错的机会。
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基础体系的构建,也离不开体育人口的供给,更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探宝和公众舆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