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社会

新消息丨未婚不婚者立遗嘱6年增12倍,超25万份遗嘱见证国人观念变迁

2023-03-22 12:47:56
A+ A-

3月21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首次公布了未婚不婚人群遗嘱、涉虚拟财产遗嘱、中青年人群遗嘱等一批广受关注的遗嘱数据。数据显示,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30-39岁立遗嘱人数近三成,未婚不婚者立遗嘱持续增长。

记者了解到,中华遗嘱库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启动的公益项目。十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在全国设立60多个服务中心,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服务376127人次,登记保管251322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有6362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遗嘱人平均年龄持续下降超25万份遗嘱见证国人观念变迁

《白皮书》显示,十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2013年中华遗嘱库启动时,曾经对民众遗嘱观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12.4%的受访者认为遗嘱“一定要有”。2019年的调查显示这一比例上涨至46.87%。2021年中华遗嘱库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市民认为“要提前立好遗嘱”。而根据疫情结束后的最新调查显示,有88.05%的受访者认为“订立遗嘱很重要”,人们对立遗嘱采取更加开放和接受的态度。

同时,订立遗嘱的人数每年持续增长,2013年订立遗嘱人数仅为6804人,从2016年起,每年订立遗嘱人数保持在3万人以上,2018年起订立遗嘱的人数突破了4.5万人。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23814名60周岁以下人士前来咨询遗嘱,登记保管遗嘱的数量从2017年的279份,上涨至2022年的3467份,五年间增长了十余倍。

社会观念在不断改变,许多人不再把立遗嘱看成是人生终点要做的事情,而是自己对人生进行定期思考和盘点的新起点。

2022年疫情期间,中华遗嘱库“微信遗嘱”小程序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留言:“你们复工了没有?我想去写一份正式的遗嘱,把老家的两套房子都留给我姐,我姓李,我的电话是......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回复!”

中华遗嘱库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李先生取得联系。通过沟通了解,原来李先生是一名社区医院的医生,今年30岁。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他无法很好地兼顾家人,这也是李先生十分担心的一件事,他表示:在防疫前线到处支援都没怎么回过家,家里的事情都是姐姐一个人在处理。我们的年龄就差2岁,从小感情也很好,幸好家里有她,我才能毫无顾虑。

当问到李先生为什么会选择在30岁的时候写遗嘱,他说:“我和姐姐年纪也不小了,但一直都没有结婚,这也是父母最放心不下的事情。近一年我一直很忙,回家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完,家里的事情一直是姐姐在操心。最近和姐姐打电话的时候我知道她找到了意中人,我很高兴姐姐也有人照顾了。我的财产不算多,名下有两套房,我希望把其中一套房的归属权给姐姐,把居住权留给父母。作为姐姐的娘家人,我希望姐姐背后有依靠,无后顾之忧,也希望父母老有所依。”

在中华遗嘱库完成遗嘱登记后,李先生还写了一份“幸福留言卡”。后来李先生告诉工作人员,他在下笔之前思考了很久,把过往20多年的生活都回想了一遍,想说的话有很多,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写完遗嘱我整个人轻松多了,没想到遗嘱也有疗愈效果,心里踏实多了。”李先生笑着和工作人员说道。

“三十而立”已成现实?30-39岁立遗嘱人数近三成

据《白皮书》,从2017年开始,60岁以下立遗嘱的人数逐年上升,至2022年,60岁以下订立遗嘱的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数的比例为29.74%,说明遗嘱正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关注。

在中华遗嘱库“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群体,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0-29岁之间,占比35.9%,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6.57%,该人群中有不少是在读学生。“微信遗嘱”颇受年轻人青睐,说明了年轻人对遗嘱并不抗拒,愿意接受这种表达形式。

从数据上来看,中青年人的遗嘱中涉及不动产的比例占比最高,达到98.01%,其次为银行存款占比达35.65%,公司股权占比有着明显的升幅。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出目前财产呈现多样化,也反映出市民对财产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有5%左右的遗嘱人名下没有不动产。充分反映出目前中青年人“尽管未成家立室,也先订立遗嘱”的现象,该数据充分说明,部分中青年人逐渐意识到订立遗嘱的重要性,即使没有不动产这种重大的资产,也提前做好了安排。

34岁的黄先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从事金融工作,长期在各地奔波,已经五年没有回老家见父母了,工作十年攒下了一笔存款想给父母买一套房子,但2022年房产市场低迷让他改变想法,他想一旦发生意外,要将这笔钱留给父母。黄先生说,他的职业性质特殊,一年有300天都要熬夜加班,身边有同事因为熬夜身体撑不住,年纪轻轻就走了。“我希望父母能有一个保障,在网上偶然知道了中华遗嘱库,所以立下一份遗嘱给父母,是一个安心的保障”。

《白皮书》数据显示,“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30岁以下立遗嘱人群主要考虑的因素;“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是30-39岁人群立遗嘱主要的考虑因素;对于50-59岁的立遗嘱人而言,“子女的婚姻风险”则成为其首要考虑的因素。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婚姻情况主要以“已婚”人群为主,其次是再婚和离异人群,婚姻状况为“离异”的比例达11.27%,远高于老年人群,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人群财产分配更为复杂,财产风险更高,因此订立遗嘱的必要性更大。

未婚不婚者立遗嘱持续增长六年间总遗嘱量增长12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正处于第四次“单身潮”,我国单身人口总数超3亿人,其中“不婚族”约占单身人数四分之一。为保障个人财产安全和未来生活规划,很多未婚不婚者选择早早立下遗嘱。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共有1369名未婚不婚者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2017年至2022年六年间,这个数据总量增长了12倍,且呈现逐渐攀升的趋势。2017年有101名未婚不婚者订立了自己的遗嘱,这个数据在2022年上涨至344人,其中女性未婚不婚者所占比例高达71.51%。

30岁的丁先生,是一名独居未婚人士,平常生活作息非常不规律,随着社会越来越多“996、007”上班一族猝死的新闻浮现,他很担心自己会出现什么意外,想了很久怎么才能为父母留下一些保障呢?在机缘巧合下,他在网上了解到中华遗嘱库。丁先生立遗嘱时表明,“我的财产一部分会留给妈妈,一部分给朋友,必要时可以照顾一下母亲。立遗嘱在老年人的想法中,可能觉得你还那么年轻,想得太早了,以后再说吧。但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了解到这些一点都不早,它会让人更加正视自己的人生,挣的每一分钱、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更有意义。”

33岁的刘晓雯(化名)是一名未婚女士,早年父母在意外中双双离世,自己继承了父母的房产,与80多岁的外婆住在一起。每每想起父母的意外离世,刘女士十分忧心,更担心自己遭遇不测后,年事已高的外婆无人照顾。在姨妈的提议下,刘晓雯决定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她希望“将来自己万一有意外,可以将财产指定给自己信任的人继承,但同时保障外婆的居住权。”

陈凯分析,未婚不婚者遗嘱的受益人通常是其父母,指定朋友等非法定继承人的比例也有18.18%,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有1.72%的未婚不婚者将遗产指定由子女继承。“这些应该是非婚生子女。”陈凯说。

“80后”立遗嘱,保住房子是关键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8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一共有3009人。通过分析发现,“80后”订立遗嘱的人大部分属于家庭内部无纠纷、本人身体健康,订立遗嘱更是希望“未雨绸缪”。

从数据上来看,“80后”遗嘱处理的财产以房产为主,涉及房产的比例高达97.3%,其次为存款。调查发现,“80后”遗嘱中所涉房产,婚前购房和婚后购房比例各半,“上有老、下有小,婆媳关系不好搞”,“80后”立遗嘱的出发点多是希望“保住房子”。此外,调查显示,“80后”遗嘱中有13.5%涉及公司股权,有14.2%的遗嘱涉及证券基金,这一比例远超其他年龄段的立遗嘱人。

今年40岁的区女士是一位干练的事业型女性,有一次离异又复婚的特殊经历。谈到自己的遗嘱,她说自己最挂念的是女儿。区女士打算通过立遗嘱的方式,把自己名下的房子留给女儿。这个决定遭到了丈夫的坚决反对,丈夫认为立遗嘱太不吉利,但区女士决心已下,表示“订立遗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离别总是难免,但我对女儿的爱是永恒的”,最终区女士说服了丈夫。区女士在订立遗嘱时还办理了情感录像服务,她说“我给我的孩子还录了像,录像中我给予了孩子很多鼓励,如果有一天她看到了这个录像,不管她多大了,我都希望她能够坚强地面对不同的挫折和困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年34岁的陈女士是家中独女,即将与男友领证结婚。结婚前,父母将自己名下唯一的住房过户给了陈女士。陈女士担心,如果自己发生什么意外,父母的养老保障是个大问题。虽然丈夫是自己的合法继承人,但陈女士仍然希望订立遗嘱,万一自己发生意外,自己名下的房子能归还给父母。起初陈女士父母并不同意,旧观念导致他们对“遗嘱”十分避讳,但在女儿的劝说和解释下,最后同意并认可了女儿的孝心。

《白皮书》数据显示,“80后”立遗嘱人数逐年上升,2022年比2020年增长200%。陈凯表示,“80后”是家庭的中流砥柱,不但压力较大,而且身处各种家庭关系的中心,很多人因此会主动考虑尽早订立遗嘱,将财产分配前置化,避免日后产生家庭纠纷。

遗嘱执行难度大将建立遗产管理人体系

记者从《白皮书》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中华遗嘱库已经与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不动产》杂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启动专业遗产管理人人才库项目,首个全国性遗产管理人平台也将正式上线,并在此基础上打造遗产管理人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监督体系,以适应《民法典》出台后人们对遗产管理人服务的需求。

据《白皮书》数据显示,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已有1542份遗嘱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因遗嘱执行难度较大,为保障自己的遗嘱能顺利执行,很多人选择在遗嘱中指定遗产管理人。

36岁的陈晓燕(化名)是一名再婚人士,育有两名女儿。近年来不少重组家庭的财产纠纷案一直令其反思,如果自己出现意外,两名年纪尚轻女儿的生活如何保障?会不会因为财产分配的问题导致姐妹关系破裂?会不会有外人对自己的财产虎视眈眈?抱着一系列的忧虑,陈女士找到了中华遗嘱库,得知可以设立遗产管理人对遗产进行打理、管理,因此决定授权表妹作为遗产管理人。陈女士表示“遗产管理人的订立十分有必要,遗嘱不再是简单的财产继承、房屋过户,多了一份情感的转移,更加有温度。办理完遗嘱后,感觉一身轻,终于将心头大石放下,回家可以高枕无忧了。”

《民法典》立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立新教授认为,遗产管理人负责对遗产进行清点、接管、分配和管理,能更好地执行逝者的遗愿,避免继承人之间的纷争,必要时快速解决纠纷,防止遗产出现损失。此外,遗产管理人制度还为解决继承纠纷提供了新思路。

陈凯认为,遗产管理人制度至少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方面继承纠纷往往审理时间较长,产生了大量诉讼成本。按照《民法典》规定,法院可以把大量工作留给遗产管理人来处理,从而节约了这一成本;另一方面,遗产管理人与继承人之间往往存在亲情或者人情纽带,可以讲情讲理,而不只是单纯讲证据,由此更容易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有利于继承案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新京报记者叶红梅

编辑唐峥校对刘军

责任编辑:bH_038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