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19年)十一月,唐朝发起了对东突厥的战争,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安排下,唐朝以李靖为主将,共出动六路大军围剿东突厥。
【资料图】
这六路大军的统帅分别是:
定襄道行军总管:代国公、兵部尚书李靖
通漠道行军总管:英国公、并州都督徐世勣
金河道行军总管:霍国公、华州刺史柴绍
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
恒安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
畅武道行军总管:灵州都督薛万淑
从上述六路大军的统帅人选能看到,在这场举世瞩目的灭国大战中,有几位因为民间演义而让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勇将没有参加。
他们分别是两位门神秦琼、尉迟敬德,以及演义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这几位不但勇猛善战,还都是李世民的死忠,灭国之战这么大的战争,获胜后会有莫大的功勋,能青史留名,作为武将应该绝对不希望错过的,可他们为何没有去?
一:大战开始时,他们不在北方边境任职
东突厥是唐朝北边最大的威胁,打东突厥是北部边境各个军区的任务,出兵时的统帅自然是长期镇守在边境的将帅。
因为他们才最熟悉靠近东突厥地区的民情、军情,也有长期地跟东突厥及其余边境民族军队作战的经验。
所以,除李靖外,另外五位都是直接抽调的边境驻军将领。
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他们当时在干什么?
尉迟敬德本来最有希望参与这次大战的。
早在李世民登基的那一年,突厥大军入寇长安时,尉迟敬德就以泾州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参与阻击突厥,他的表现还不错,《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记载:
会突厥来入寇,授泾州道行军总管以击之。贼至泾阳,敬德轻骑与之挑战,杀其名将,贼遂败。
但他在贞观三年时被调职了,任职地点在南方,而调职的原因是得罪了大多数同僚,算是发配式调职。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被李世民认定为第一等功劳,对他大肆封赏,导致了他有点居功自傲,看见谁不顺眼就怼谁,《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记载:
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
他一个武将,总是跟文官扯皮,而且扯皮的对象还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同样属于李世民心腹的高官们。
李世民该怎么办?为了和谐,只能把他调离,也是为了保护尉迟敬德,别让他待在长安把人都得罪光了,安排他出任襄州都督。
所以,尉迟敬德无法参与远在北方边境的这次大战。
秦琼和程咬金在李世民登基后,分别出任左、右武卫大将军,他们的职责是掌宫禁宿卫,也就是保护李世民。
贞观初期,主要是唐灭东突厥之战前,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缘故,名声不怎么样,而且,他也担心对他不满的仇人有样学样,所以,对自己的保护格外注意。
秦琼和程咬金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大将,被安排承担护卫宫禁的重任,所以,唐灭东突厥之战时,他们无法离开岗位。
二: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不适合出战
即使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这三位勇猛善战的将领在贞观三年时能抽调出战,李世民大概也不会征召他们。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作战特点注定了不能为帅。
根据史书记载,上述三位都是那种喜欢身先士卒、率部冲锋型的将领,在他们参与的战争中,他们都是被主帅当成冲击对手军阵的杀手锏。
如演义中憨头憨脑的程咬金,在真实历史上就是“每战先登”,另外两位更不用说,冲入敌阵中斩将才是他们的特长。
而唐朝灭东突厥之战,六路大军分别的主帅不能是这种喜欢冲锋陷阵的将领,需要的是统筹、调度、谋略型的帅才。
不一定要拔尖式的帅才,但也不能是勇夫,因为六路大军需要分进合击,互相配合,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的作战特点不适合。
比如程咬金在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就曾作为主帅率部征讨西突厥,但他就没有打好那一仗,搞得晚节不保。
当然,帅也需要将帮助战争,李靖奇袭阴山时,就安排苏定方作为前锋突袭突厥大营,这种任务其实非常适合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
可问题是,他们三位的身份地位又太高,三位都有着国公爵位,把他们安排到哪路大军为将都不合适,即使是李靖都未必能镇住他们。
为了顺利打赢东突厥,李世民肯定不会让将帅不和的矛盾出现在军中,因此,即使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能抽调出战,或者他们也请过战,但李世民也不会用他们。
另外,就秦琼个人而言,他到唐太宗执政的贞观时期,就因为伤病不适合参与任何战争了,尉迟敬德和程咬金还有过出外任职的经历,秦琼基本上都是在长安养病了。
三:结束语
唐朝贞观年间的灭国之战其实有不少,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几乎全都没有参与。
原因大概就是因为他们的作战特点以及不适合作为副手的身份地位导致。
两位门神和演义中的混世魔王因此错过了很多青史留名的机会。
在唐朝的对外战争功勋榜上,这三位名气颇大的勇将甚至还不如同时代后起之秀苏定方等人。
对于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以及喜欢他们的粉丝来说,名气如此之大的三位名将,在对外战争中没有多少灭国之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