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 Flash(闪电)”、“ Thunder(雷鸣)这个暗号,看过《兄弟连》的老铁肯定都不陌生,此外剧中还有一处识别敌我的细节你肯定也注意到了,那就是温特斯在小溪边响动时,还用了一个能发出声响的哨子来确认。
所以这一期,胖兵就给大家讲讲这个小玩意儿的故事。
↑《兄弟连》中温特斯用哨子来确认敌我的片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要说之所以会用它来识别敌我,还是从 1943年 7月 9日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哈斯基行动 (Operation Husky)”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当时作为空降力量之一的82空降师第504伞兵团因友军炮火误击,导致23架运输机被击落,37架被击伤,近400人伤亡。
再加上遭遇强风使很多运输机偏航,最该团1600名伞兵中仅有400人抵达预定区域,其余都分散在岛上各处,而这些人因缺乏通信和识别手段,又不得不冒着敌人的炮火去集结。
↑正在准备参加“哈斯基行动”的82空降师504团的伞兵。
于是当时还是少校(后来成为 101师师长)的马克斯韦尔·泰勒 (Maxwell D. Taylor)根据这一情况,就想到了英国生产的一种儿童玩具——蟋蟀哨 (cricket noise maker),它因为可以通过弹簧挤压两侧的钢片发出类似蟋蟀的叫声而得名,而用这种声响来打暗号也非常合适。
↑1944年9月拍摄的泰勒少将,小图就是蟋蟀哨。
这样在诺曼底登陆的准备阶中,蟋蟀哨的原产商 ACME Whistie就接到了大批订单,并将其改为军版。区别就是将钢片换成了抛光的黄铜,而为了加快生产速度,也有 镀镍的版本,最后 ACME 用半年的时间生产出了 7000 个,称为 ACME Cricket。
↑现今复原的ACME蟋蟀哨。
尺寸上,蟋蟀哨的长、宽、高分别是 48× 25× 15mm,重约 40克,因为整体小巧轻便,它可以放到任何方便伞兵携带的地方,比如裤子口袋,脖子和头盔上。而识别方法就像《兄弟连》中那样,发出或听到一个”咔哒”声,要得到或用两个“咔哒”声来回应。
↑“霸王行动”前携带蟋蟀哨的101师伞兵。
与此同时,配合蟋蟀哨使用的就是“ Flash(闪电)”,“ Thunder(雷鸣)”这个挑战口令和回应了,而在收到回应后,还可以再回答“ Welcome(欢迎)”,据说这是因为德国人无法正确发 ”th”和 ”w”的音。
但不论是“蟋蟀哨”还是语音口令,都只在 1944年 6月 6日( D日)当日的 24小时内有效,因此 ” ACME Cricket”也被称为“ D-Day Cricket”。
↑“D日”当天及之后及盟军的暗号变化。
只是比较有争议的是,“蟋蟀哨”在诺曼底登陆中被认为只配发了 101师,因为它是泰勒将军的脑暴,不过一名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前 82空降师 505团的伞兵唐·拉森 (Don Lassen)就表示自己也用过它,并用“咔哒”声找到了 101师的弟兄。
↑如今生产的纪念版蟋蟀哨。
同时拉森还说,“蟋蟀哨”确实拯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因为在黑夜中当听到有人靠近时,用蟋蟀哨就避免因为冒险问“是谁?”而被射杀。
而在历次的诺曼底登陆纪念仪式上,熟悉的“咔哒”声也经常能听到。
↑”霸王行动”纪念版蟋蟀哨。
参考资料:
1.dday-overlod:D-Day cricket
2.Forceswar: Join The Search For The Lost D-Day Landing Clickers
3.warefarehistory: The Airborne Infantry “Cricket”: Dime Store Toy Becomes D-Day 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