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军事

热议:56冲的刺刀折叠后会划手?现代战场上还需要刺刀吗?

2022-10-17 17:47:40
A+ A-

这篇属于极基础的入门知识,解答萌新读者提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问题来自“中国AK”重现美国市场,只不过它是山寨的,居然有人山寨中国枪?一文的留言区,有不止一位读者提问,56冲(其实也包括56半)的刺刀不用时折叠在护木底下,士兵端枪射击时手正好托着护木,会不会被枪刺划伤手?

56式冲锋枪折起来的刺刀

56式冲锋枪的折叠刺刀是“刀”吗?

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这些读者可能真把这个折叠刺刀想象成一把边缘带刃的“刀”,其实这东西根本就不是啥刀,而是一个截面为三棱形的细长钢锥,侧面是不带刀刃的,甚至头部也不是尖的,而是类似螺丝刀的一字。因为侧面无刃,外形圆滑,又是贴合在护木底部的凹槽内,所以并不会硌手、划手。

56式冲锋枪的折叠刺刀,其实是一个截面为三棱形的钢锥,头部还是钝的。

注意看这个刺刀的刀身,就是一根圆柱体上拉出三道U形截面纵槽,周边圆滑,并无刃口,不会划伤人。

刺杀时,这个刺刀也不是用刀刃划、割敌人,而是借助向前突刺的冲击力猛戳进敌人身体,此时即便是头部平钝的刺刀也能扎进去,形成撕裂伤+刺戳伤。如果不明白的话想象下时常发生的建筑工地螺纹钢穿人事故,螺纹钢并不带刃口,头部也是钝的,但因为高坠、冲击等原因,照样能贯穿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这是63式自动步枪,这个刺刀与56冲的类似,但截面为四棱形,更长,头部更尖锐。

56式冲锋枪都带折叠刺刀吗?

56冲的折叠刺刀并不是一开始仿制AK-47时就加上去的,最早生产的56冲不折不扣仿制苏联AK-47第3型,切削机匣、开放式准星护翼、无折叠刺刀,这些56冲用的时间并不短,1960-1970年代一直在用,到1980年代还能看到。

一张1960-1970年代的老照片,这名战士用的56冲就没有折叠刺刀,是早期产品。

国内仿制AK-47时也一并仿制过AK-47可拆卸的匕首式刺刀,但没有全面配发,因为对AK-47怎么配发有过争议。苏联顾问的意见是把AK-47作为步枪全面列装,并配齐刺刀,不要再装备半自动步枪了(应当说这个意见是合理的,如果当初按照这样的方案来,步兵分队火力会有很大提升,一步到位。),但我国受制于旧的步兵分队战术思想,脑子没转过弯来,最后还是搞冲锋枪+半自动步枪搭配,既然56冲成了“冲锋枪”,冲锋枪手的任务是近距离火力压制掩护步枪手,刺刀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所以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步兵分队中装备56冲的冲锋枪手并未配发刺刀。

1988年某部迎外表演照片,这支56冲准星改为封闭护圈,但还是没有折叠刺刀。

但到了1960年代初,一方面部队在边疆平叛、对印自卫反击等作战中觉得刺刀最好还是有,另一方面在“左”的大环境下强调刺刀见红,种种原因之下,最终决定给新生产的56冲加装折叠枪刺,于是就有了我们熟悉的,带折叠刺刀的56冲。所以折叠刺刀并不是所有56冲的标志性特征,而是1960年代之后生产的56冲才有的。

要不要保留棱形刺刀?

我们都知道,我军从81-1式自动步枪开始淘汰了不可拆卸的棱形刺刀,改为可拆卸的匕首式刺刀,如果81-1式的刺刀还带有一点“棱形刺刀”味道的话,95式、03式以及最新的191式步枪就彻底摒弃了这种刺刀,它们用的是一把带锯齿、可锯、可剪的多用途刺刀。

现代步枪刺刀更多的是一种兼顾刺杀的多用途匕首

但可能是被地摊营销号上各种吹“三棱枪刺天下无敌”的段子给迷了,也可能是对现代战争缺乏认识,在彩云公众号后台时不时有读者提出“还是有必要保留三棱刺刀”。关于这个,彩云说过好几次了,这次还是再给萌新军迷们解释一下:

“要不要三棱刺刀”背后的议题其实是“现代战争还要不要强调刺杀格斗”。要知道三棱刺刀的功能非常单一,除了装在步枪上作为一杆尖锥扎人,几乎没有其他用处,而现代战争士兵刺杀格斗的机会极少(注意是极少,不要来给我假设“子弹打光难道要投降吗”,我不回答这种预设结论的假设问题,杠就是你对,出门左转),相反士兵更需要一把可锯、可剪、可切的多用途小刀,放弃士兵更迫切,更寻常的需求,为极少出现的拼刺格斗继续装备三棱刺刀,这叫本末倒置(老多人开口就是“装备好不好用,战士最有发言权”,转头就是“我觉得还是要装备三棱刺刀”,这时候又不管战士的发言权了)。

苏联AKM的多用途刺刀,把刀上的小孔套在刀鞘一个转轴上,配合刀鞘头部的金属头就能变成一把简易钢丝剪,能破拆铁丝网,这是现代多用途刺刀常见的功能。

不但刺刀从强化拼刺格斗的三棱刺刀变成了工具为主,拼刺为辅的多用途刺刀,部队刺杀训练的比重也显著下降。1960-1970年代我军步兵分队大量训练时间花在射击、投弹、刺杀等单兵技能上,尤其是刺杀训练要求更高,提到很高的高度,但经过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部队调研发现,战斗中刺杀格斗的机会极少:

战后,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郑波调研了9个团,发现只有一名战士在俘虏逃跑时用过一次刺刀,其余再也没有人用过。他由此认为,步兵分队的刺杀训练应该进行大力改革,不能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了。他感慨道:过去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刺杀训练的一声喊、一声响、一条线的分解动作上,这是多大的浪费啊。我们真正要抓的,是在实战中有用的内容。——摘自友号《南疆烽火正十年》的相关文章。

所以此后刺杀训练的课时、要求大幅度缩减,把宝贵的训练课时让给分队战术、步坦步炮协同等更重要的科目。彩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训还是要训,以防万一”,这似乎对,但现代陆军技术含量很高,合成化程度很高,训练科目繁多,每年的训练课时非常紧张,作训参谋排这些事关核心战斗力的科目都捉襟见肘,拿“万一要用”作为理由增加刺杀训练时间根本站不住脚,更不可能为了“万一要用”,拿实际用途很少的刺杀训练去挤占更重要的战斗科目课时,是仗怎么打,兵怎么练,不是“我觉得”,然后“我认为”。

而且刺杀训练也不是说彻底不训了,只是地位下降了,变成军体科目,练的是精气神,培养士兵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勇敢坚毅的精神(所以也不要拿“我认为培养血性杀气也是重要的”来抬杠)。

刺杀训练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几十年前过度强调的“刺刀见红”变成练精气神的军体科目。

责任编辑:bH_0128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