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曾经最喜欢的一首流行歌曲吗?
【资料图】
尽管老歌儿唱着“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但每当伴随过你青春岁月的流行歌曲响起,过去还是会猝不及防地撞进来。
比如下图这首:
《想见你》剧照。
追溯流行音乐的发展,它的历史并不长。至少,直到19世纪末,第一台留声机才被发明出来。而在这段不长的历史中,无论是流行音乐的形态、介质、消费方式,还是音乐实践,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学术界对流行音乐的关注主要开始于20世纪下半叶。今天我们熟悉的文化研究理论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都曾奠定流行音乐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新书《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中,日本流行音乐社会学者毛利嘉孝从包裹流行音乐的整体社会性脉络出发,重新考察了日本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如本书的书名,他主要思考的问题是: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毛利嘉孝看来,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仍然会不断持续发生变化。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流行音乐资本主义》第六章。在本章中,毛利嘉孝回顾了后J-pop时代,日本流行音乐的消费与实践方式变化。篇幅所限,较原文有删减。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日]毛利嘉孝著,耳田译,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2年8月。
从早安少女组合到AKB48
十年间,在日本单曲CD销量整体下滑的趋势中,唯有偶像维持着相对高的销量。与此同时,热卖的男子偶像团体从SMAP变成了岚,女子偶像团体从早安少女变成了AKB48。
SMAP到岚的过渡可以理解为杰尼斯内部的世代交接,但从早安少女到AKB48的变化,则更为象征性地表现出了21世纪最初十年间发生的社会和传媒方面的变化。早安少女诞生于CD销量即将达到顶峰的1997年。最初作为“独立”艺人出道的五位成员成功通过了“五天时间内卖出五万张唱片就能主流出道”的考验,最终真正在“地上”出道了。
早安少女组合10周年纪念专辑封面。
用电视节目来发掘新人,这是从1970年代的《明星诞生!》(スター誕生!,1971—1983)开始就存在的日本娱乐传统。而早安少女在《五花八门浅草桥》里运用的向观众展现出节目幕后进程的手法,也是1980年代富士电视台所确立的一种典型的电视节目套路。
之后的发展众所周知,她们1998年的单曲《拥抱我HOLDONME!》(抱いてHOLDONME!)大红,次年的《爱的机器》(LOVEマシーン)以195万张的销量成为大卖单曲,早安少女开始作为2000年代前期的代表性国民偶像组合活跃在演艺界。早安少女是电视和CD这两个媒体黄金时代的最后的偶像。其实从《爱的机器》到《恋爱革命21》(恋愛レボリューション21,2000),她们的歌整体上充满了对1980年代中期开始到1990年代初期的泡沫经济好时光的怀旧情结。由淳君(つんく♂)制作的早安少女的歌曲,参考了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前期的迪斯科之声,同时又吸收了从“二战”后的歌谣曲到黑人音乐等多种多样的风格,可以说是20世纪后期流行音乐的集大成手笔。早安少女音乐的背后有由音乐职人操刀的、面向疯狂乐迷的编曲和技术作后盾,所以虽然是日本本土流行音乐,但也保持着同时代的国际性音乐水准。
早安少女组合早期专辑《Hometown》(ふるさと)封面。
在日本国内,早安少女现在被看作早已过了气的组合,但是在欧洲和整个亚洲范围内,她们仍然被看作代表日本偶像界的团体,拥有很高的人气,这大概也正是因为她们具有高音乐水准吧。
而另外一边,AKB48是在CD销量明显下滑期间的2005年由秋元康发起的企划项目。作为“可以面对面的偶像”(会えるアイドル)开始活动的AKB48,最开始发展并不顺利。她们最初的活动都是以秋叶原的专属剧场“AKB48剧场”为中心进行的。在这个剧场内,AKB48的成员们几乎每天都轮流、交替举行公演。
不过这种活动形式并不是由AKB48首创的,在她们之前,秋叶原就已经有一群被称为“地下偶像”(地下アイドル)的女性进行着同样形式的活动。
地下偶像不像普通的偶像那样,能在主流大唱片公司发CD或在电视节目上露面,她们基本上都是自己制作CD,在网上发布信息,制作自费出版的写真集,在秋叶原的商店前等各色场所举办极小型演出,以摄影会和握手会等活动实际性地与粉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切实性地一步步积累起一定的人气。
这种活动与地下独立摇滚乐队和“漫画集市”(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Comike)上的同人志或扮装(cosplay)活动相似,在200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市场,AKB48的活动沿袭的就是这种地下偶像的手法。
AKB48与之前的地下偶像团体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是以经手过电视等主流媒体上的偶像歌手和团体的秋元康的制作为中心的。但是就其最初的制作手法而言,很难说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想象到了AKB48后来会有这么成功,我觉得倒不如说,他是在CD市场急速衰落时,对大型唱片公司和主流企划不抱乐观态度,从而转向了虽小却处在不断扩大趋势中的独立市场。
《AKB48短剧》剧照。
无论如何,正如其名所示,AKB48最初被称为“秋叶原系”,是以经常流连于秋叶原的游戏、动画、偶像等“御宅族”(オタク/Otaku)为主要市场结成的团体。在结成之初,AKB48面对的无非就是与主流相对的、小众化的、细分出来的市场。
经历了2007年除夕NHK(日本广播协会)“红白歌合战”晚会上与中川翔子、莉亚·迪桑(LeahDizon)一起代表“秋叶原系”登台等一系列活动之后,AKB48于2009年发行的第十四张单曲《河》(RIVER)一举获得了单曲榜第一名。
正如先前所说,虽然2010年AKB48成长为了在年度单曲销量榜前十位中独占四席的怪物级偶像团体,但是从最初的甄选到她们达到巅峰时期,还是经过了五年的时间,这跟出道之前的全过程在电视节目里播放、出道时已经获得了一定人气的早安少女截然不同。
“御宅族式消费”的主流化
从早安少女到AKB48的过渡并不能仅仅以偶像的世代交接来看待,这一社会性的变化过程,大致上可以被解读为“‘御宅族式消费’的主流化”。
“御宅族式消费”的行动模式并非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在“御宅族”这个词诞生之前的1970年代末,便已经开始出现了这一群体的原型。
在大众最初的设想中,被看作“御宅族”的是动画、电脑、游戏、科幻文学等亚文化的核心消费人群,其出现的前提是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使得“御宅族”文化得以成立的经济性、社会性条件的逐渐完备,尤其是足以支撑狂热爱好者消费活动的大范围的(上层)中产阶级的扩大、都市/郊区家庭的持续性核心化(父母加未婚子女)发展,以及随着2LDK(两室一厅带餐厅厨房)、3LDK(三室一厅带餐厅厨房)住宅模式的普遍化而推进的以儿童独立房间为代表的家庭空间的个人化。
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日文版书封。
同时,任天堂红白机(ファミコン/FC)的诞生、录像机的普及和家用电脑的平价化,也在科技层面为御宅族文化的成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御宅族式消费的一大行为特征——“收集”——便是随着使得收集成为可能的个人空间的成立,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可能的。
不过,类似这样的御宅族团体,由于当年在数量上只是少数派,所以在学校和职场中一般都遭受着被边缘化的待遇。同时,由于在主流媒体上无法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换,于是他/她们发展出了同好会、同人志、粉丝俱乐部等另类网络及社群,并继而发展出了独自的经济。
在这个时期里,“御宅族”一词被赋予了独特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含义,尤其是当时的动画、电脑、游戏、偶像等狂热爱好者共同表现出对时尚潮流的不关心态度,使得他们经常成为大家揶揄的对象。而随着1988年到1989年猎奇性案件——多次诱拐幼女并杀害,还对过程进行录影的——宫崎勤事件的出现,御宅族的社会形象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充满了负面色彩。
不过,对于御宅族文化及其社会脉络进行讨论并非本书的目的,在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作为经济活动的“御宅族式消费”。其实在那段时期里,这一消费模式在一般被定位于御宅族群体以外的人群中也已经开始出现了。
比方说,在作为本书主题的流行音乐领域中,很多相对狂热的乐迷都会对前进摇滚、民族音乐和一部分独立摇滚的唱片进行收集,同时他们还会建立地下性质的同好社群,在这两种行为中就都能看到“御宅族式消费”的影子。不过这对于主流音乐产业来说,仅仅是不足为道的小型市场而已,绝非音乐产业会积极主动进行吸收的对象。另外,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说,这些人也还没有被当作“御宅族”来看待。
《再次出发》剧照。
AKB48最具冲击性的地方就在于,它借着或许可以说是过于残酷、过于现实的运营方法,毫不遮掩地表明:人们并不一定是为了听音乐才会买CD。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AKB48的“总选举”。AKB48会定期性地举办让粉丝们投票的“总选举”,而后通过投票排名结果来决定在下一张单曲中处于团体中心位置的成员。为了在“总选举”里进行投票,就必须要购买CD以获得随之附带的投票券。在2011年6月的第三届总选举期间,就不时会有媒体爆出有粉丝为了获得投票券而购买几十张甚至几百张CD的新闻。
除了“总选举”的投票券,AKB48的CD里还附带了海报、成员签名、成员照片、握手会参加券等各种各样的礼品。借着这些附带品,她们在CD销售不景气的时代里奇迹般地获得了高销量。这种销售方法被称为“AKB商法”,屡屡成为大家非难的对象。
当然不只是偶像,对于为数不少的支持者来说,很多流行音乐人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已经有评论家意识到,造型、时尚、生活方式等音乐之外的元素,也都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因素。
《AKB48心程纪实3:少女眼泪的背后》剧照。
作为音乐的宣传手法为黑胶唱片或CD附加特殊礼品(特典),这种操作方法一直以来都存在。为初回限定版设计与普通版不同的封套、附赠特别影碟或海报等手法,从1970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音乐促销活动的一个惯用手段了。
而在CD销量随数字化浪潮的推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进入低迷期之后,着力于小册子的编辑和设计的精装版唱片,再次作为销售策略登场。相对于CD“附带豪华小册子”,不如说小册子“还附带CD”的精装商品——尤其是精选集、主题选辑、再版唱片——现在越来越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