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琼山区琼州大道城东市场附近,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马路边,一位拄着拐杖的“独腿”中年男子从自己的三轮车上慢慢下来,到了旁边的缝补机旁,接过顾客递来的破损书包开始缝补起来。他叫李银,在这个街头从事修雨伞、鞋包的工作5年了,周边的一些居民亲切称他“励志匠”。
(相关资料图)
图为李银的工具箱
顾客李大爷骑电动车停在路边,看着李银熟练地在修补孙子的书包。只见拉链处破损的布料在李银操作缝补机快速穿插吃线下很快就“弥合”了,不一会儿,李银把完好的书包递了过去,“您好,收您3元,这儿有付款码。”李银憨厚笑着说。李大爷满意地付了款离开了。
想起有顾客的雨伞还没修好,他忙柱起拐杖,站起来的一瞬间臀部和背部发麻,略有头晕,他站定一会儿,缓过来后再慢慢走过去拿起伞骨破损的雨伞,回到维修台前,用工具仔细拆卸破损的伞骨和连接的铁丝,动作娴熟地修复起来。
图为李银在街头给顾客修雨伞
今年53岁的李银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河南信阳,1988年在老家一家砖瓦厂干活时,不慎掉入机器失去了左腿。后经老乡介绍前往东莞一家鞋厂打工,月薪1800元不含加班费。由于工作强度大,李银在鞋厂跟随师傅学会制鞋修鞋手艺后,自己出来当修伞修鞋匠,但收入低生活困难,至今也没有成家。5年前,在东莞一位湖北邻居的帮助下来到海口谋生,如今租住在博雅路一处小民房里,月租金600元。
图为李银在给顾客缝补书包
“这几年我都在城东市场附近街边修雨伞修鞋,我花了1000来块买了这辆老旧的三轮车,每天早上7点到傍晚6点就在这里找活儿干。”李银说,如今的活儿不多,有时候一天来不了几单生意,挣个五六十元算不错的。
由于经常修伞修鞋,李银的双手发黑且长茧,指甲里也有了污垢,但“独腿”的他把自己视为“匠人”,“匠”在于精、细。修雨伞,伞骨折了,他就根据伞骨的折叠方式,用工具慢慢比照着制作和更换新的伞骨接上去,要是伞骨连接处的铁丝坏了,他就仔细拆下,在连接口处除了锈,换上新的铁丝。
“把活儿做到位,客人满意,我才会高兴,现在能拿来修的人已经不多了,可这是我的生计。”阳光下眼睛笑出鱼尾纹的李银显得有些沧桑,他久坐流汗在脖子处明显留下了一条污垢。
采访期间,一位从市场购物出来的张阿婆忍不住凑过来向记者一顿夸赞道:“李师傅工作很细心的,我就在这里补过鞋,他修伞的功夫也不错,他是个励志的人。”张阿婆还说,希望更多人支持李师傅。
聊天中李银透露,他申请了低保,每年有3000多元的补贴,虽身有残疾,但他很重视自力更生。“有修伞修鞋的手艺,哪怕苦点累点,也能把生活过下去。”李银说,老家还有位80多岁的老父亲,将来他会考虑回老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