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问医保个人账户改革
【资料图】
“个人账户里少的钱去哪儿了?”“个人医保账户的钱越改越少,是不是国家医保基金池子没钱了?”近日,江苏、黑龙江、江西等多地陆续启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引发热议。
个人账户的钱“缩水”多少?
目前,全国各省份都已就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实施细则发文,不过个人账户划减的要求有别,“缩水”的幅度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各省份的大体方向基本相同,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8%)计入统筹资金,即将单位缴纳的8%中原计入个人账户的3.8%也计入统筹账户,而职工个人缴纳的2%仍计入个人账户。
针对退休人员个账的划转方式,部分省份按比例划入,每月向其个人账户划入全省市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至3%不等,也有地方如广西、湖南、安徽等,按当地数据测算后采取定额,规定向其每人每月划入70元至120元不等。
“我国的医保体系建立于1998年,设立的初衷是医疗互助共济,无论大病小病都能报销。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设立个人账户是为了减少小病小痛报销的审核流程,有了个人账户,参保人遇到小病小痛就可以拿着医保卡自行支付,无需再走审核流程。与之对应的,则是门诊疾病不纳入报销范围,因为个人账户就是用来支付这部分费用的。”张晓介绍。
据统计,202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存36156.30亿元,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结余为11753.98亿元,占结存总额的32.5%,且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
随着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越来越多,问题逐渐显现。
“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个人无需使用时,别人也用不了,真正需要门诊医疗保障的人群得不到保障,这笔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并不利于医疗保障的效率提高。统筹账户的资金过少,这直接导致医保的报销范围、报销金额受到极大的局限,大病的保障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张晓解释,此次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此前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问题,把有限的资金盘活了,用在真正需要的患者身上,互助共济保障会更充分。
在张晓看来,“每个人都有年老和生病的时候,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长期存在。到年老多病时,靠医保个人账户、个人积累总是有限的,共济保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改革后参保人亏了吗?
“个人账户新计入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整体保障功能降低,反而从制度上来说,共济保障更具有风险防范功能。”2021年4月,国家医保局原副局长陈金甫表示,改革个人账户,不是取消个人账户,而是调整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通过制度的转换,建立、扩大、健全、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减少了部分并不意味着个人的保障会损失,而是放到了共济保障的大池子里,形成了新的保障机制,这个新的保障机制总体上基金平衡转移,保障效能显著放大。
以广州市为例,门诊共济改革实施后的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惠及2.7万参保人,人均报销金额从原来的150元增加到380元。今年58岁的广州退休职工李华,2022年11月因呼吸有啰音,到医院门诊做肺部CT,总医疗费用480多元。当时需要全额自付。最近她“阳康”后又到医院做CT,发现同样的项目,自己只给了140元,统筹基金支付了70%。
谁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从个人账户改革政策目标和制度长远发展来看,参保人群均会从这次改革中普遍获益,特别是那些罹患慢、特病的参保职工、退休人员群体,其获益是远超个人账户减计额度的,因为共济保障的结果往往会是减计数百元个人账户,但会报销千余元甚至数千元费用,实现政策调整改革的真正作用。”张晓表示。
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改革方案中,往往对退休人员有所倾斜。比如,四川在职职工起付线200元,退休人员起付线150元;在职职工在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报销60%,三级医疗机构报销50%,退休人员相应提高10个百分点;在职职工年度支付限额2000元,退休人员2500元。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