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已有半年,克里米亚地区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无论是在早期的谈判中,还是在中后期的实战中,克里米亚的“热度”不曾消减。
乌克兰独立日前夕,克里米亚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克里米亚的局势可以发现,乌军似乎“不打了”,主要有两点体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体现一:以赶走俄军为主要策略。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海马斯”火箭炮并升级射程后,乌克兰就曾表示不排除使用该武器袭击克里米亚的可能。也就是说,克里米亚一直是乌军的“心头大患”。
最近,乌克兰似乎将该想法落到了实处。据俄媒报道,乌军在一周内对克里米亚地区实施了两次袭击,俄军在克里米亚的弹药库和飞机被毁于一旦,近三千人被迫撤离。
尽管乌军对此并不承认,但根据西方媒体发文称“乌军对克里米亚发动‘游击战’”和上文提到的“不排除袭击克里米亚”的军事目标,我们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这种通过远程射击摧毁俄军备中心并逼退俄军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乌军的人力损失,还达到了“驱赶”俄军的小目标。
从澳大利亚“对话”网站的报道也能看出,乌军已经巧妙地转化了作战思路。“对话”网站称,目前不排除乌军会重新集结西方盟友的资源,发起把俄军赶出乌东和克里米亚的可能。
也就是说乌军可能已经放弃了发起“总反攻”、打败俄罗斯的军事目标,转而追求通过炮弹打击的方式告诉俄军“你不安全”,直到将俄军驱赶出境。
这种“不打策略”,实际是以远程射击为主力,尽管有突袭成功的优势,但不排除有“耍小聪明”的不足。
第一,俄军不可能在三番五次的袭击后还不建立反应机制;第二,乌军的炮弹是有限的,而俄乌开辟的战役不止一处;第三,俄军具备打击乌无人机及“海马斯”火箭炮的能力。
例如,8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称,俄军在过去24小时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赫尔松等多地拦截了乌多枚火箭炮系统发射的炮弹,其中包括“海马斯”多管火箭弹。
体现二:基辅进入警戒状态以应对“报复”。
据俄罗斯之春网站报道,乌克兰近一周针对克里米亚的袭击活动,或已“触及莫斯科的红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此,乌方采取了两个措施。
一是“不打了”,逐渐减缓并暂停对克里米亚的袭击。据澳大利亚“对话”网站报道,俄军战机已经被转移到了半岛深处的基地或俄内陆,已经开始对乌军的下一波攻击有所戒备。
二是“全城戒备”,以应对俄罗斯可能发起的报复。8月24日是乌克兰独立日,但乌克兰内务部却呼吁乌克兰人“时刻注意空袭警报,因为俄罗斯人正在给独立日准备‘惊喜’”。
2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与乌国防部和安全部门举行了会议,对于独立日期间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特别部署。
23日,基辅因担忧俄的未知行动,甚至决定禁止举行一切公开庆祝活动,进入高度警戒状态。除基辅外,乌克兰其他地区也对于公众集会活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8月24日是否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但对于乌克兰近日大规模袭击克里米亚的行为,除了改变策略这一说法外,或许有另一种可能。
即乌军这么做是在“诱敌深入”。乌克兰针对克里米亚的袭击,必定会惹怒俄罗斯,乌克兰的指挥或决策中心则可能会遭到俄军袭击。
俄军要是这么做了,将会产生三个后果。一是战争局势急剧恶化;二是美国会因此让中立国加入对俄的制裁;三是北约或许会间接地与俄军发生武装冲突。
而一旦北约参与乌克兰战争,按照俄罗斯的说法,就“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
因此针对克里米亚问题,俄、乌、美、北约都应谨慎处置、保持理智,不要再人为升级战争局势,早日恢复和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