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军事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2022-04-29 17:56:58
A+ A-

评价一款武器装备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仅从一两个参数轻易下结论。日本人不是没有装备过水冷式的重机枪,最早19世纪末期就曾经进口过数百挺马克沁重机枪。一战结束后又从英国又引进了维克斯重机枪(马克沁机枪的英国版),并在其基础上研制设计了98式重机枪。98式重机枪依靠水冷散热,外形上和维克斯重机枪相似,继承了持续射击性好的优点。但当时的日军已经大量装备气冷的92式重机枪,因此水冷式的98式重机枪并没有大批量生产。

日本98式重机枪口径为7.7毫米,使用30发保弹板或200发弹链供弹,全重约50公斤,射速550发/分,有效射程超过2000米,总共生产了大约1500挺,主要装备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永备工事中。

日本92式重机枪也并非独立设计,而是以法国M1900/1897哈奇开斯重机枪为原型研制。早在日俄战争前,日本就引进了并仿制了气冷式的哈奇开斯重机枪,而引进的原因据说是当时无法掌握水冷重机枪的关键技术。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陆军自认为仿制的哈奇开斯重机枪表现还算令人满意,因此决定在哈奇开斯机枪的基础上设计一款适合日军使用的新型重机枪。在纠正了枪管散热能力差、弹药威力小的问题后,于1932年正式推出了让中国军民耳熟能详的92式重机枪。

92式重机枪作为日军大队级的直接火力支援武器,每个日军师团都装备有100余挺的92式重机枪,总共生产了约45000余挺,数量远超水冷的98式重机枪,是二战时期日军的主力装备之一。

92式重机枪,口径7.7毫米,使用30发保弹板供弹,枪身重27.6公斤,全重超过55公斤,理论射速450发/分,战斗射速200发/分,有效射程1000米。

虽然日军将92式重机枪作为了主要装备,但92式重机枪的问题却不少。日军装备92式重机枪的最初是为了摆脱冷却水的限制,降低后勤难度。但为了保证枪身散热,92式又增加了散热片的数量和体积,结果导致气冷的机枪反而比水冷机枪还要重。

而射速偏低的原因则是92式重机枪使用了饱受诟病的保弹板供弹。保弹板供弹是法国人在哈奇开斯重机枪上首先使用的,原意是为了解决帆布弹链寿命短、易损坏而设计的,但保弹板供弹的缺点就是需要不断地更换弹药,火力持续性差,因此其战斗射程远低于理论射速。

另外,保弹板的设计也存在很大缺陷,携带中很容易因磕碰变形而造成供弹故障,因此需要时不时需要修理一下,很是浪费精力和时间。在搞清楚保弹板的缺点后,法国就将哈奇开斯机枪也改成了弹链供弹,彻底抛弃了保弹板的设计。可谁知道日本人却偏抱着供弹板不放,一直用到了二战。

法国人在设计保弹板时看中了其形状固定,便于携带,寿命长,可重复利用的优点,但在实际使用中根本没有达到预设想中的状况,反而因易磕碰变形导致比帆布弹链的问题还多。

92式重机枪的装备和日军的战术思想与实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旧日本陆军的步兵战术来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机枪还未普及各国普遍使用步枪射击,重视刺刀突击的作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机枪的作用开始显现,但日军以疯狂的刺刀冲锋突破了俄军的防御,使得其错误得认为战斗的最终胜利只能依靠面对面的白刃格斗。而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又强化了日军的错误认识,使其忽视了火力的作用,错估战争的发展形式。

在这种思路下,再加上日本资源匮乏、军工技术偏低、工业生产能力落后等客观原因,旧日本陆军在训练上偏重精准射击和白刃格斗以及悍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器上则要求精度高、射程远,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通用性,减轻后勤压力。研制92式重机枪时,日本就为了精度刻意降低射速,使得其射击200米处的目标时命中率超过70%,成为了当时精度最高的重机枪。而过重的问题,对日军来来说反倒没什么影响。毕竟当时日军的步兵战术主要依靠步枪、轻机枪和掷弹筒的组合,对重机枪没有太多要求。如此一来,全枪过重倒是提高了机枪射击时的稳定性,提升了精度,反而契合日军对轻武器的设计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重量和射速的问题也没有过多显现出来。在早期中国战场上,日军占有全面的火力优势,既不需要92式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也不用其执行长时间的火力压制任务,因此重量和射速的的缺点没有凸显出来,倒是使用保弹板降低了后勤难度。而后期的太平洋战场上,92式重机枪主要被用来当做固定火力点,并用坚固的工事加以保护,机动性差的问题同样也被掩盖,射速问题也被日军以步兵战术所弥补。

综合来说,看似缺点突出的92式重机枪,其实很适合当时旧日本陆军下的作战思想,因此大量装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要奇怪,当年的日本作战思想已经脱离了时代潮流,过于重视对精度的要求,却忽视了火力输出的重要性。所以,才会装备很多颇具特点的步兵武器,比如又远又准的“三八大盖”,偏重的"歪把子",能上刺刀的“拐把子”等等。只不过这些武器只能在日军的战术体系下使用,一旦脱离出来,就成为了一件“奇葩”。

但是,我们在评价武器时,必须要代入当时的背景和环境加以考虑,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

责任编辑:bH_05118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