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昭昭
汪小菲《我与S家的那些事》大戏缓缓落幕,后面还会不会出新的剧情,未知。
(相关资料图)
只是每回闹剧都草草收场,先是情绪失控,大闹一场,最后又四处道歉,自己收拾战场。
还不如张兰这波操作,紧抓热点,直播带货,卖出7000多万的好成绩。而且兰姐是一边爆料,一边卖货;一边调侃,一边上链接,还推出绿茶卤蛋配软饭套餐。
你可以不信汪小菲,不信大S一家,但麻六记的酸辣粉,绝对可以相信!
以及,没必要觉得张兰可怜,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替儿子兜底,对于他们这代人来说,终身奋斗是刻入生命血液里的。
出生于1958年的张兰,比刘晓庆只小6岁,算得上是同时代的女人。刘晓庆当年有句名言,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张兰觉得,这句话后面还得加半句,那就是“做女企业家,难上加难。”
正如她自传的名字《我的九条命》一样,她的一生,其精彩程度堪比电视剧。
01
出生于贵族,从小被奶奶视为不吉之物
张兰的母亲在怀她的时候,父亲被打成“右派”,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再加上组织上的谈话施压,母亲不得不与她的生父离婚,并与之划清界限。
她的出生未能给整个家庭带来多少欢乐,相反恰好遇上家族的没落,重男亲女的奶奶叫她“小方人种”,意思是专会方人,不吉利。
5岁那年,母亲再嫁,继父是化工行业工程师。
据张兰描述,她的整个家族都有着贵族血统:
“亲生父亲是清华土木系教授,大户人家出生;姥姥家是旗人,正黄旗的一个大家族,今天前门一带的一大片四合院,当初都是她家的房产。屋子里的家具、字画、古董,流传自明清时期的不在少数。”
就连后来的继父也出生不凡,富豪之家:“他爷爷是天津著名的“老美华鞋店”创始人,小时候读书都是家里的仆人用轿子子抬着去的。”
不过,这样的出生并未给她的童年带来太多的安逸和享受,相反,在那个年代吃了不少苦。
02
吃苦的年代,谁也不能幸免
十岁那年,妈妈生了个弟弟。也是那一年,妈妈被下放到湖北农村,继父也把工作辞了,全家跟着一起下放。
农村的生活很艰苦,湿气重,自然环境恶劣,住的地方还有狼出没。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张兰常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抓蛤蟆、抓蛇。别的小孩不敢上房掏鸟蛋,因为怕蛇,张兰大着胆子去掏。
不过运气好,从没在鸟窝里遇到蛇,掏完鸟蛋,大家分完,拿回去卤一锅茶叶蛋,幸福得不得了。
那个年代的幸福就是有吃的。
母亲身体不好,弟弟又太小,张兰和继父的关系也很紧张。继父和母亲相识于单位里组织的一场舞会,由于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加上母亲始终未能忘记父亲,这让继父在感情方面十分受挫。
在北京的时候,继父的精力,除了上班之外,就用在如何调教她身上。
调教的方式也很“苛刻”,进行量化式训练,强迫到每分钟都要“精打细算”:每天几点起床,几点睡觉,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等达到一个阶段性目标后,又继续加量。
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对于她后来创办企业做管理,还是有用的,但是对于一个小孩儿来说,似乎有点不近人情。
不过,继父对她艺术方面的熏陶,倒是难得。全家下放前,屋里的很多家具都是公家的,不可能带走,留声机这类物件更是想都别想。于是,继父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留声机拆成零部件打包带走,等到了湖北,再安装好。
除了留声机,还有一本“中外文学名著”,也撕成一页页的,打上记号,用来包家里的锅碗瓢盆。(张兰后面发的声明,有人说她是找人代笔写的。兰姐虽然看起来俗,但未必没文化。)
03
几碗红烧肉,改变全家的命运
家人对张兰的评价有两个关键词:胆子大,主意正。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她靠着这两个特质,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
初三那年,各地兴起回城潮,眼看着别的干部家庭,拖家带口地回了北京,而自己家,一没官职,二没关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如果不回京,母亲身体太弱,当地的医疗条件又得不到好的医治,自己也将面临着工作分配,一旦分配,那可能这辈子就留在了县城。
为了改变命运,暑假的一天,她没跟任何人商量,一个人扒火车,赶了几天几夜,回到了北京姥姥家。满脸的煤灰,姥姥还以为是哪里来的小乞丐,差点把她吆出去。
来之前,她就打听好了,负责母亲单位人事调动的领导是谁,而这人刚好又是自己小学同学的爸爸。所以,她就从这条线拉上了关系。
软磨硬泡了好些天不见成效。直到某天,脑子突然开窍,想到用姥姥的拿手菜红烧肉去“贿赂”这位当时负责人事调动的闫司长。
连着送了好几天红烧肉,最后再叫上自己的同学,在办公室门外上演了一出哭戏,这才拿到一张北京调令——“病退证明”。
就这样,全家一起回了北京。这是张兰人生中第一次凭借自己的“本事”改变了家族的命运。
04
远走加拿大,赚回人生第一桶金
回京后的张兰,读书、工作、结婚,过着大多数20多岁的年轻人都在过的生活。可是,生性不甘于平庸的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同样,也是因为家里条件依然不好,加上还有儿子要养,母亲要看病,钱总是不够花。当时汪小菲的爸爸也下海经商了,家里的收入很不稳定,夫妻俩常常为了经济问题而吵架。
也算是一个机会吧,从未见过面的舅舅和舅妈,从加拿大回来探亲。他们看中了张兰的能干,刚好舅妈回去后要做一个胆结石手术,希望到时候张兰能够过来帮忙照顾一下。
就这样,舅舅给她办了一个到加拿大的探亲签证,3个月的时间。
3个月里,张兰争分夺秒似的拼命工作賺钱。一天工作10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打六份工。那个年代出国的,不管你在国内有多大的头衔本事,到了国外,几乎都是从最底层的活儿干起,张兰也不例外。
在餐馆打“黑工”,在后厨洗盘子,切土豆丝,扛牛排,一片牛排得有几十斤重。
在华人家庭当住家保姆,照顾老人,做早餐、换尿袋都干过。
亲戚心疼她,让她参加当地的华人选美比赛,得了名次,还能为办理移民加分。抱着好奇好玩儿的心态,张兰报名参加了比赛,一比赛,还真得了奖,成为多伦多赛区的冠军。
当时国外的物质条件,和国内差距很大。中国人在国外的真实生活现状,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不少在国内当教授当老师,有专业才能的人,到了国外也只能在餐厅打工,做家政或者当普通工人。
就连属于中产阶级的表姐一家,也要剪报纸上各类优惠券,小心翼翼地算计着过日子。
种种境遇,让张兰不得不思考,留下来的意义是什么?加上,在国内的时候还不觉得,人一旦到了国外,那种乡愁会格外浓烈。
尽管后来花了1000美元找律师办理“人道移民”,并顺利拿到了加拿大签证,左思右想之后,张兰还是揣着辛苦打工挣来的2万美元回国了。
所有亲戚都替她不值,说她傻。
05
第一次创业
揣着第一桶金,张兰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
因为对吃的感兴趣也爱研究,她准备开一家餐馆。权衡一番后,决定做川菜馆。
张兰一个北京人,之所以选择做川菜,是因为成本低,加上别的菜系已经被做得差不多了,唯独川菜这个市场还有空间。由此可见,她做事并不是全凭一腔热血,也是有商业头脑的。
为了装修即将开张的餐馆,和了解地道川菜,张兰一个人买了张火车票就去了四川成都。一般来说,按照常人的思维,习惯于先看自己手头有什么资源,然后才着手干某件事。
但张兰不是这样的,她是先想自己要干什么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寻找资源。就像她并不是四川人,但是却选择开川菜馆。
她在成都也不认识任何人,靠着在火车上跟列车长闲聊,了解到当时成都哪家火锅店最好吃,在店里吃完火锅,就顺便挖走了经理和厨师。
在去四川郫县的车上,从司机口中打听到哪里有好的竹工,帮忙挖竹子。
就这样,一趟火车,一趟汽车,该找到人都找到了,等离开成都回北京的时候,带着十来个人,一车皮的竹子回了北京。
06
阿兰酒家,京城里玩蛇的女人
张兰开的第一家餐馆叫“阿兰酒家”。当时《北京人在纽约》特别火,不少人觉得她像剧中的王姬,同样是自己创业开餐馆的女老板,同样的精明能干。
张兰也不吝啬自己的美貌,除了忙店里的日常采购,没事往收银台一站,也是一道活字招牌。
做餐饮的,生意做久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会碰到。当时北京城的治安并不好,光膀子划拳的,吃霸王餐的,十分常见,再加上阿兰酒家还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餐馆。
在开阿兰酒家期间,张兰有3个颇为传奇的经历。
一是玩蛇的女人,店里最有名的一道菜就是蛇羹,张兰亲自现场抓蛇,手法堪比杂技表演。
二是追着吃霸王餐的黑社会要钱,一开始半点不怂,但是奈何对方势力太大,得罪不起,最后只好找关系说和,花了2万元,当交了“保护费”。
还有一次,也是吃了饭想赖账的人,不仅不给钱还把店里员工给打了,张兰想报警,结果对方拿枪抵住她后脑。说时迟那时快,兰姐反手一个啤酒瓶,哐当砸碎,用尖锐的玻璃渣,抵住对方的喉咙,这才把对方给镇住。
不过,这些事还算开餐馆遇到的小波折,小沟坎。真正的大难,还在后面等着。
07
痛失亲弟,人生中的转折
张兰的母亲和继父生了个儿子,张兰对这个弟弟疼爱有加,甚至比对自己的儿子还要心疼。儿子没吃过那么多苦,弟弟是跟着自己一起在湖北农村生活过的。
那个年代的人,吃不饱穿不暖,干农活也很累。
弟弟个子高,不怎么爱说话,从小骨子里就有文艺细胞,在没去张兰店里帮忙之前,曾在东方歌舞团跳国标舞。汪少菲很亲这个舅舅,两人像朋友一样相处。
阿兰酒家在北京开得风生水起,有了弟弟的帮忙,为了在不同菜系中多做尝试,张兰又开了烤鸭店和海鲜大酒楼
人没钱的时候,就盼着有一天能发财,等有钱了,可能就盼个平安。张兰的生意做大了,在京城也小有名气,是少有的女企业家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名声,给她招来了横祸。
当时北京城的一个犯罪团伙,专盯有钱人下手。张兰有钱出名之后,也成了他们的目标之一。就在他们准备下手之际,张兰出国了。情急之下,这帮歹徒把目标改成了张兰的弟弟。
弟弟当时管店里的财务,被害那晚,身上没揣多少钱,因为学了点拳脚,就想与歹徒搏斗,歹徒一慌,反而下了黑手。
弟弟被害这件事,给张兰带来致命般的打击。
整个人差不多消沉了半年多的时间,去了西藏,也找了私家侦探,每天和负责案件的警察联系。
夜里睡觉枕头下压把菜刀,因为担心歹徒再次上门。
那段日子里,唯一能让她找到一丝慰藉的除了弟弟的墓地,就是逛宜家。看着宜家的烟火气,她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活着的感觉。
皇天不负有心人,半年后,这帮歹徒终于被捉拿归案。许多之前未破的案件,也沉冤昭雪。
08
第一家俏江南
弟弟的死,对她的打击很大,也让她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沉沦许久后,突然某天想通了:弟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她丢了命,既然还活着,那就要活出人样来,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走下去。
就这样,张兰接下来的几十年,倒也顺风顺水,即使有波澜,也是有惊无险,一一化解。
她把之前经营的餐馆卖掉,加上炒股赚到的6000万,凑了将近一亿,在国贸那开了第一家俏江南餐厅。为何开在国贸,张兰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她要做的不是普通餐馆,而是一家有品牌的高端川餐馆。
国贸附近商务人士比较多,要打响第一炮,必须选择核心地段。
店内的设计,请来香港知名设计师亲自操刀,别看这些方面她舍得花钱,但在其他地方却“抠”得要命。装修用的材料,全是她自己背着小腰包,到建材市场上跑来的。没有监工,自己在工地支张床,天天盯着。
早上六点一到,就拿个脸盆咣咣敲工人起来干活。
所以,大家也送她一个外号,“张扒皮”。
装修上海会所的时候,因为要用到巴厘岛的木料家具,张兰二话不说,就飞到巴厘岛,结果碰到印尼海啸。当时,她为了省钱,住的地方离海岸线比较远。
海啸对她影响不大,别人都赶紧往国内跑,她却趁机狂买家具,一通下来,原本需要560万办成的事,她只花了11万。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家俏江南,接着就有第二家,第三家……,还有了兰会所。
09
与资本博弈,丢失俏江南
张兰在管理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用她自己的话形容,俏江南堪称餐饮界的黄埔军校。
尽管,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张兰亲手创办的俏江南不再属于自己,如今的她也在抖音开始了直播卖货,有网友质问她,是否落魄了?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打不垮的女人,她的人生既传奇又励志。就在大家争论,要不要躺平的当下,你看,这样一个60多岁的女人,从未躺平过。
至于现在媒体炒得火热的词汇,例如松弛感,体面之类的,这些充满高级感的人生姿态都是需要金钱来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