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三菱重工并未承认,但是日本首款国产喷气式客机SpaceJet(原MRJ)项目将要终止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日本航空信息网站就曾多次报道,那么日本苦心经营了10余年的大飞机,曾经进度超过C919,为何如此一波三折呢?
实际上日本的SpaceJet(原MRJ)与中国的ARJ21定位和立项时间都比较相似,MRJ于2003年立项,只比ARJ21晚了一年。研发过程中,都曾经历坎坷,但是中国的ARJ21却顺利交付,而日本的项目只能命运多舛。
【资料图】
究其原因回过头来,也十分简单:实事求是。
当年,日本的MRJ立项时就宣称是“最先进的支线客机”:PW1000G齿轮传动发动机、翼挂式布局、复合材料机身、先进航电系统……而“MRJ”就是“三菱支线喷气客机”的意思。
设计方面采用双发动机、单通道,座位在100架以内,目标是中短途市场。日本航空对于该型飞机寄予厚望,甚至给它冠以“小787”的称号。当时,飞机还没刚研制,订单就已经达到了450架。
但是,成也三菱,败也三菱。
三菱在项目之初就立志全部自研,基本不用外国的零配件。但是在耗费500亿日元补助和总计1亿日元的总费用之后,连一架飞机都不能交付,12年的等待变成了一场空。
本来希望全部自研带动日本航空配套业的梦想也成了“竹篮打水”。随着资金的紧缺,还有订单的取消,尽管此后三菱多次宣布交货期,但是都因为故障而反复延期。
三菱也为自己的过度自信付出了代价,以为“在制造国家的战斗机,所以没问题”,但是却卡在“形式证明”上,欧美把持的规则,日本没能冲过去。
现在三菱飞机已经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研发已经停止,2020年10月宣布暂停项目。
现在媒体爆料三菱将要完全终止研发,三菱方面还坚称:“SpaceJet项目已终止”的说法并不属实,但是紧接着表示还在考虑终止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认为三菱公司即便是在投入数千亿日元获得了适航证,并获得证明其机体安全性的“型号合格证”,也很难完成既定目标了。
反观我国同期立项的ARJ21项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并慢慢走上正轨,与当时项目启动时没有好高骛远地一味追求高指标有不小的关系。
从设计上来说,构型和技术上说并不是非常先进,但是采用了成熟可靠的发动机子系统让ARJ21遭遇的技术难题少了不少。
除了指标踏实,还有我国背后的完整的供应链,比如西飞、沈飞、成飞等兄弟单位的支持,同时来自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在零部件选配方面,我们并没有特意要求国产化,只是不断加快国产化替代的进程,这使得最终交付时,国产化率很高。
2020年6月28日,中国商飞顺利交付了三大航各一架ARJ21飞机,从首飞到交付12载里,沧桑巨变。12年里各项指标、参数、飞行验证累计,绝不是当年说一句全部自研的豪言壮语就能实现的,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替代和研制,实事求是。
ARJ21项目团队历经十余年探索和自主创新,国内首次系统完整地建立了民机适航设计和验证技术体系,攻克双发动机失效等多项技术难关。项目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40项,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多项空白,也为C919、C929等大飞机研制提供了参考和练兵的机会。
截止到2022年6月28日,ARJ21已经交付了68架,2年时间里的量产速度如此之快,让三菱感慨不已。
三菱飞机为自己傲慢,日本航空业为自己虚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这一切,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且以后当作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