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娱乐

【全球快播报】我可能是最后一个写《流浪地球2》的人,是时候说句实话了

2023-03-03 22:54:51
A+ A-

文|令狐伯光

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带来的现象级热度逐渐冷了下来,但之前看到知名媒体人郭先生驳《流浪地球2》,伯光君也写了一篇稿子分析,结果在电影内容方面没有表述太过清楚。


【资料图】

这里还是实打实的说一句吧,《流浪地球2》单独作为一部电影问题确实是不少的。

这部电影特别是在叙事节奏处理上,我相信大多数观众看到最后“月球危机”那一段。明显能感觉到电影全是一大段一大段重要信息输出,像50岁以上航天员出列牺牲,重启北京根服务器,周喆直迫使重启发动机,这些还夹杂着世界末日的大背景,与MOSS觉醒阴谋的铺垫线索。

观众前面经历两个多小时的信息轰炸本来就有些疲惫,最后看“月球危机”的戏份确实容易思维宕机。你二刷三刷,或者单纯映后爱思考都会觉得“哇偶”,这部电影有太多值得思考和解析的地方

更何况,这部电影还有世界顶级的特效水平,中国独有的科幻概念和精神文化展现,以及中国科幻大片崛起的那种自豪感(甚至还有和现在好莱坞大片对比强烈的对比)。

当然,很多普通观众看得疲惫,我认为这十分的正常。

这个《球2》确实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和科幻概念呈现了,在故事剧情和角色塑造,包括艺术追求上面还是不够成熟,也就是它确实不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科幻大片,但中国电影这样的错误太少了!

长期以来,大小投资的影视剧只靠流量明星赚钱的比比皆是,有些明星连台词都不愿意背,更不用说这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里,有多少是为了洗钱而生!《流浪地球2》当然有不足之处,但制作团队的诚意和对于电影的热爱,观众是可以体会得到的!

观众的欣赏水平参差不齐,也许大多数没有那么高的艺术修养,但谁在用心,大家是看得出来的,所以才会有如此高的口碑和票房,公道自在人心。

一部太长,两部又有问题?《流浪地球2》最大的问题在这儿

《球2》的问题确实明显,但并不是故事薄弱,角色塑造差的问题。电影在那么多大场面,科幻概念和剧情铺垫,导演还是用力刻画出了刘培强,韩朵朵和张鹏;图恒宇,马兆和图丫丫,再到周喆直和郝晓晞这么三对性格形象鲜明的角色。

而且每一个角色都有成长线,高光和自我观念的选择,有的甚至非常感人。要说没有塑造角色这明显是不科学的,而且有过二刷和三刷的,你会发现导演角色间的情感拍得非常认真,而且还很细腻。

比如喊朵朵去世过后,刘培强后来去月球执行任务,开月球车时有个看着宇航服的机械臂呆了一下的镜头。这明显就是在思念自己的妻子,当初”太空电梯危机“时韩朵朵的一拳超人。

同样的戏份还有很多,故事剧情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还是太长了,想讲的内容太多了,应该拆分成上下集。 故事人物线有四条,相互之间并没有主线串联,要想把故事讲透,它就需要铺垫,情绪上就需要起承转合。

而且它是第二部要交代第一部,又要铺垫第三部,可能还有兼顾中国科幻史诗的重任。

这同样是导演头痛的地方,这个片子的节奏实际是偏慢的,分成上下集很多人更要睡觉了,所以这部剧的剧本是需要大改的,情节必须有主次之分,不能像一首曲子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子,这确实容易审美疲劳。

我也觉得太空电梯危机和月球危机应该拆成两部的,郭导考虑到故事的连贯性才会合成一部。因为如果单级讲方舟计划和移山计划的冲突,那就只能推刘培强和周喆直线,而且这其中刘培强线很容易变成个人英雄主题叙事,周喆直线因为不能系统交代MOSS线会显得非常单薄。

而逐月计划单独成集,图恒宇线和MOSS线因为专业性太强就会变得过于晦涩难懂,强行拖时间的结果就会造成观众的观影体验很差,难听点就是到时候上映观众起码,真的有一半在睡觉。

如果拆成两集的话,也就只能第一季上刘培强和周喆直线,同时用MOSS线制造个大悬念,这样可以达到同样的票房而且能吊足观众的胃口,但因为下集的图恒宇线和MOSS线过于专业,会使得票房和观影效果急剧变差,这个恰恰是国内编剧非常难解决的,所以只有合在一起了。

这个问题电影热映时就有人问过导演郭帆,他的回应也差不多。当时很多人劝他可以分成两部,但是为了照顾观众的感受他还是觉得一部最好。而且真分成两部的话,前面的“太空电梯危机”,与后面”月球坠落“危机中间又缺个大的用来完结,或者压住开头的重要戏份。

从这个角度说,郭帆是个合格的工业化制片人,但作为导演还需要学习和进步。

节奏差,叙事问题太大?《流浪地球2》不需要“完美”

另外,那些认为《球2》失败的核心点在于“没有感人的故事,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我认为现在的观众不知道是否受到短视频影响,说到影视剧就是要节奏快,要有反转,要讲好一个故事。

这个讲好故事不是不重要,但似乎感人的故事和节奏快反转能包治百病一样,电影就一定得如此,但是,所有的电影都要如此吗?

首先,我觉得得提醒一下大家,《球2》有个基本前提属于群像的灾难片。抛开这个前提聊什么感人的故事真是太感人了。群像电影就意味着影片中划给主要的几位角色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太长,所以想刻画出什么很深刻的感人的故事情节,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其次,《球2》是系列第二部,电影的重点地球如何开启流浪,其核心内容就是这个,而不是什么感人的故事,当然,如果有感人的故事和出彩的角色更好,如果还有艺术追求就最好了。

现在这部电影的在于故事和角色不说多好,也能说得过去,至于问题上面也讲了。

当然,按照现在这部电影的情况还有大多数喜欢这部电影观众的想法。那就是这部电影对于中国影视工业,中国流行文化产业的意义已经足够大了。它是有问题,但救什么救?如果真的要救。

那就是郭帆赶紧把《流浪地球2》幕后纪录片,再到删减的80分钟放出来吧。

我相信根据网络上的信息,这个80分钟放出来电影会长达4个小时有余,真的放出来大概会比扎克施耐德的《正义联盟》还要更爽更有史诗气质,我个人现在就无比期待导演剪辑版,真的快点吧。

上映40天,票房将破40亿?《流浪地球2》不仅仅是部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2》对于中国影视工业,中国流行文化产业,包括郭帆本身在中国导演什么位置我都写了太多稿子分析。说到底,《球2》在中国已经超越一部电影的意义,先不讲背后现代化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表达,哪怕最表面的你起码也能看到两点。

一是在《流浪地球1》打开中国科幻大片,《上海暴雷》关上门,再到《明日战记》《独行月球》反反复复后,它和剧版《三本》彻底证明中国科幻影视剧的崛起。

二是中国影视工业化,当然不如说这部是在继承和重建中国电影的工业化。

成功有两种,一种是偶然的成功,一种是靠时间和失败堆出成功模版后必然的成功。具体到电影拍摄周期动辄以年月计,注定时间短了难以积累出足够大的成功率。同时商业上的成功又存在大量不可抗力性质的偶然因素,不可能存在永远正确的成功模版。

所以,绝大多数电影的成功都是把可以把握的成功因素堆满,做到能做到的,然后碰运气。电影行业本身就不存在堆满了时间和失败案例之后的必然的成功,每一部电影的成功都是孤例。

这几年只有郭帆团队拍科幻成功了,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统计时间太短。

郭帆拍《流浪地球》之前,甚至包括《流浪地球1》都还是手工作坊。靠着传统的师徒传帮带,整个片场一般也就几十到上百人。规模大了,群演可不就跟牲口一样赶来赶去。而《流浪地球2》常驻片场都1000人,吃饭都成了问题,需要制作管理流程。

这也是为什么科幻电影往往是电影工业的奠基者,因为需要海量的背景设定,海量的人员参与,海量的道具制作。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参与,不是导演一个人就能搞定的。所以好莱坞才是制片人中心制,导演、编剧和演员都只是流程上的一个环节。

郭帆实际上是制片人加导演,更因为从零开始的摸索,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开拓者。

郭导这次成就确实了不起,也抓住了时代脉搏,像科幻片这种题材是可以跨越不同文化具有很强传播能力的类型,但是拍摄这种类型的影片条件其实非常苛刻,如果自身的科技水平不够强,至少在全世界不认可,拍摄出来也没人买账。

以前美国科幻题材电影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与其冷战后一超独霸、所显示出来的高科技能力是分不开的,全世界都认可美国有可能具备类似的能力,所以他们的科幻题材电影大家就认可。

责任编辑:bH_056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