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宫内出现过三大谜案,第一个“梃击案”,第二个“红丸案”,第三个“移宫案”,其中“梃击案”是太子朱常洛赢得最漂亮的一次,但事情是不是朱常洛一人策划的就没人知道了,毕竟当时关于此事的人,全都被皇帝发落了。
太子朱常洛原本是万历皇帝最不喜欢的一个儿子,可他还偏偏坐上了太子的宝座,虽然人人都敬他是皇太子,但朱常洛自己心里明白,他是不受皇帝待见的皇子,之后能不能坐上皇帝的宝座还是另一回事,所以在皇宫中很多人都不注重太子朱常洛,这才导致了“梃击案”的发生。
万历四十三年的一天傍晚,朱常洛刚吃过晚饭,准备休息时,门外却走进来一个手拿木棍的凶汉。按道理来说,在皇宫这个地方,胆敢手上拿凶器的都是死罪,更不用说这光明正大地拿着木棍,走进太子宫殿的人,可是也奇怪了,这个人居然能大摇大摆的走进来,守在门外的侍卫和太监怎么就不阻拦呢?
(相关资料图)
其实怪也就怪在了这里,当天晚上守门的侍卫和太监全都不在,只留下几个老太监,老太监拼死抵抗,高声呼救,这才引来了大批的侍卫,之后人们都说幸好凶汉拿的是木棍,如果是刀剑之类的东西,恐怕太子的安全就不能保证了。
对于这件事,太子朱常洛却表现的依然淡定,既没有害怕,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很平静的说到:“告诉宫廷守卫处理吧”,一句话就将这件事遮掩了过去。可是在皇宫里刺杀太子就跟刺杀皇帝是一样的严重,想要平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务必要找出真凶才行。而朱常洛心里却很清楚,自从他当上太子这些年来,明里暗里想要弄死自己的人不在少数,类似这样的暗杀更是接连不断,可是如此愚蠢的方式,还是头一次见,所以他也想知道幕后黑手是谁?
皇帝下令要严查此事,找出幕后凶手,可是接手这个案件的大臣刘庭元却害怕了,因为他知道这次案件里的水很深,稍有不慎自己的小命就会搭进去。皇帝既然下令查办此事,那么最后必须要有一个结果,太子虽然不得皇帝的喜欢,可他背后有皇后照顾,而嫌疑最大的人就是郑贵妃,可郑贵妃深得皇帝的喜爱,还生下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这就算是有罪也不能说,因此刘庭元觉得手上的案件,格外的烫手。
就在刘庭元硬着头皮审理案件时,发现这位凶汉居然是个傻子,不仅在回答问题词不达意,甚至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这下刘庭元放心了,立即结案向皇帝汇报此事说:一个傻子走错了路,进错了院子,差点酿成大祸,最终判凌迟处死。
眼看事情虽然完结了,可宫外的议论声却越来越大,说“此事一定是郑贵妃找人干的,她就是想除掉太子,让自己儿子坐上太子之位”,面对这样的舆论皇帝镇压不住,只能找更高级别的官员,重新审理。原来凶汉本是打猎为生之人,因为好赌输光了家里全部的银两,无奈之下只能投靠亲戚,而亲戚却带他去见了一个老公公,并说这是宫里的大人物,现在有一份差事需要他去做,并承诺事后给他三十亩地。
凶汉一听这是好事,就立即答应了赶到了京城,而要做的事情并不难,就是冲进皇宫,不管看见谁,直接上手打,如果看见穿黄袍的就往死里打。真实情况一出,吓坏了审理案件的官员,显然这次的刺杀是下了死手,那么皇宫中谁会对太子有着如此深得仇恨,要将他置于死地?
毫无疑问,那就对是郑贵妃,而郑贵妃不仅有动机还有充足的理由,并且有能力策划这次刺杀案。皇帝看到此事的结果,着实心凉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宠爱的妃子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可是郑贵妃却哭着对他说,自己是冤枉的,为了表明清白,愿以死明志。
皇帝心软了,认为此事应该不是郑贵妃指使的,并且对守门的侍卫产生了怀疑,为何该他们值班的时候,却不见了踪影?因此判了他们一个怠慢值守罪。看着该处置的人都处置了,可是舆论还是没能正压下来,为了给郑贵妃洗脱冤屈,皇帝找来了皇后帮忙,毕竟皇后母仪天下,后宫理应归她管,她说出的话还是有几分作用的。
可是谁都没注意到这个时候的太子朱常洛,他见事情已经没有追究下去的必要了,因此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出面调和了此事,皇帝对此非常满意,而他为了平息事端,专门在朝堂上说:“自己和太子的关系很好,你们不要胡乱揣测,凶汉已惩治,你们也就不要再折腾了”,皇帝亲自来说,自然没人怀疑,而太子的地位也更加巩固。
皇宫里的事情真真假假,没人能说清,有太多的事情成了无头冤案,而“梃击案”最大受益人无疑是太子朱常洛。要说这太子也不是表面上的风光,每天活得还不是战战兢兢的,能力差了,皇帝会认为这样的人无法继承大统;而能力强了,皇帝又会有疑心,这太子会不会篡位。所以朱常洛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