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
二十多年来,歼-10系列展翼空天,以其强大的作战性能,带动空军部队作战能力稳步提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感受歼-10系列带来的改变。
(资料图片)
↑战机编队飞跃珠峰。邱文韬摄如今,已是这支尖刀部队“领头雁”的旅长孙军,仍清晰记得自己十多年前第一次坐进歼-10座舱时,油然而生的惊讶和兴奋:“我们也能造出如此先进的战机!”
↑2008年珠海航展,歼-10战机首次公开亮相,飞行员的精湛技艺受到广泛赞誉。(资料图片)
“从二代机换装三代机,就如同匕首换成了长剑,但如果只把长剑当作‘加长的匕首’,沿用匕首的招数,就白白浪费了一把锋利的长剑。”谈到歼-10给部队带来的思想冲击,孙军用“突围”一词形容当时飞行员们的心理感受。
↑战机加力升空。王国云摄
↑战机加力升空。王国云摄
歼-10战机综合性能先进,具有作战半径长、航空火力猛、战场生存能力强和航电系统先进等显著特点。手持这样一把锋利的“长剑”,如何创造和练就一套战无不胜的“剑法”,发挥其最大作战效能,成为摆在大家面前最大的考验。
官兵们认识到,只有完全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思维认知,努力冲出原有二代机作战模式的“围城”,才能蹚出一条全新的转型升级之路。
↑对地攻击。王国云摄
换装之初,官兵们发扬“使命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敢碰硬、强敌面前敢亮剑”的精神,一头扎进新战机的战术应用、功能开发和体系融入之中。他们边飞边摸索、边换装边完善、边总结边提高,不断在难局、险局中锤炼摔打部队,部队战斗力随着歼-10战机的不断改进完善而快速跃升,掀开全面建设的崭新篇章——
在空军首届“金头盔”自由空战竞赛考核中,他们一举斩获3顶桂冠,一战扬名;所属飞行一大队被空军授予“模范歼击机大队”荣誉称号,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单位”;他们还摸索出歼-10战机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作战训练保障制度体系,填补了新战机作战训练领域的百余项空白,自主研发的“飞机战术训练评估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地面演练。王国云摄
伴随着新型的歼-10C战机列装,他们又领受了转型升级的新挑战——新大纲试训推广任务,再次站在了改革转型的潮头。这一次,官兵们意识到,自己处在部队换装的一线,他们向前迈出的每一小步,都与战斗力提升的进度息息相关。
歼-10C的制空作战、对地对海突击和信息对抗能力显著提升,而新大纲更加突出实战化理念,强调实战需要、边界飞行和态势感知,二者结合所产生的反应,不亚于一次训练重塑。
↑飞行归来。王国云摄
一切都是全新的,许多都是未知的,要在试训中走出一条高效、安全的路子,就意味着要在战机和飞行员的极限边界不断徘徊试探,风险可想而知。
↑战机着陆。王国云摄
从歼-10到歼-10系列,新战机与新大纲为官兵们提供了跨越转型的舞台,而他们也在这个舞台上演绎出了属于自己,更属于人民空军的精彩华章,在祖国蓝天留下闪光的航迹。(范以书、李艺轩)
延伸阅读:雷强细说歼10首飞: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
1998年3月23日,当歼10完成首飞、安全降落在跑道上,人群沸腾了。走出飞机驾驶舱的试飞员雷强没想到自己会落泪——首飞太顺利了,顺利得好像是与老友久别重逢,仿佛他此前曾无数次驾驶着“猛龙”翱翔天际……但当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将鲜花送上,拥抱着他说:“小雷啊,谢谢你!”雷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凭借着我们自己的力量,中国人实现了从二代机到三代机的历史性跨越!
25年后的今天,再次回忆至此,歼10首飞试飞员雷强依然神采飞扬,语气中充满激动:歼10的研制成功,不仅让中国增加了一款重要的空中利器,而且通过歼10的论证、总装、首飞、定型,我国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战机研发体系,更带动了一支航空科技队伍的成长。
由于歼10战机采用了鸭式布局设计,属于静不稳定飞机。如果电传操纵系统失效,无法通过机械备份系统安全驾驶飞机。此前,为降低风险,其他航空先进国家在研发此类飞机时,会将飞机配平为静稳定状态进行首飞。但如果这样,势必会延长试飞周期。
对于歼10来说,该怎么飞?
宋文骢决定尊重试飞员的意见,他问雷强:“你怎么想?飞不飞?”
雷强毫不犹豫:“肯定飞啊!如果把它配成静稳定态,起码还要多做一年的试验。而且即便我按照静稳定状态飞好了,后续飞机交付部队,最终还是要在静不稳定状态运行,因为静不稳定状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咱们飞机的机动性。现在按照静不稳定状态飞,最多就是我冒点险,但是可以省一年的时间。”
最终雷强表态,就按照静不稳定状态来准备首飞。
“歼10交付部队是什么状态,我就按什么状态飞。”而这一意见,也得到了歼10研发团队的大力支持。首飞:那个场面,已经刻在心里了
1998年3月23日,阴,能见度大概3千米,云底高约500米。远算不上理想的首飞条件。但是所有人都准备好了,犹如十余年寒窗苦读,只等金榜题名。
和试飞团队商议后,雷强决定:不等理想的气象条件了,今天飞。提着头盔,他正要踏上跑道,航医拉住了他:“不行,得给你量个血压,你从脸到脖子都是红的,通红。”雷强摆摆手:“别给我量。量了,我能把血压计冲破。”航医拗不过他,最后只测了脉搏:一分钟150多下。
前来观看首飞的领导、嘉宾和研发团队的代表们,簇拥着他登机。不少人问:“小雷啊,你真不紧张吗?”雷强说着“不紧张”,却看到不少人在抹眼泪。
“我内心想:不至于啊。于是我就说了一句‘宋总您放心,只要发动机还在转,没有在空中爆炸,我摔也给你摔到跑道上去,让咱们知道这十几年咱们都错在了哪儿。’”没想到,他这话一出口,哭的人更多了。年轻的雷强内心懊悔:“坏了,是不是说错话了?”
但一转眼,他已经坐进了机舱,全身心进入了首飞状态。听到指挥员的那声“开车”的时候,雷强的世界,就只剩下了歼10。彼时,时任航空工业成都所九室主任的杨伟正在地面上为飞机首飞做最后的飞控测试。测试后,杨伟向雷强竖起了一个大拇指。旋即又埋首,做第二次测试;确认测试无误,杨伟又向雷强竖起了两个大拇指。“我一下子就放心了,飞机肯定没问题。”
进跑道、滑出、起飞……歼10如猛龙出击,一飞冲天。
“灵活,太灵活了!当时在歼10后面还有一架歼教5伴飞,我都怕飞机太灵活,把歼教5甩掉了!”而在空中进行了一系列试飞科目之后,雷强发现歼10耗油比预计中要少很多,干脆又飞了一圈。
“一般来说试飞时只飞3圈,我看油比预计落地时的还多,就又飞了一圈儿再落地……那个感觉,就好像这个飞机我飞过很多次似的。”平安落地,滑出……步出机舱的雷强看到,领导们都走上前来,向他祝贺。
“宋总给我献花的时候已经在流泪了。看到他这样,我也有点忍不住,是高兴和兴奋,也是感慨:这十几年我们吃了这么多苦,受了不少委屈,都融化在这短短20多分钟里了。但是我还是想忍忍……”
直到宋文骢拥抱雷强,说:“小雷啊,谢谢你!”雷强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啦啦地涌出了眼眶。
首飞成功半年后,看到一张记录歼10首飞的照片,当时的雷强有点不满:“这个照片拍得不好,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个兵都吓得哭成这样了。”紧接着他又笑了起来:“其实我是兴奋。
后来有部队首长问我:‘小雷啊,飞机怎么样?’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
“这一段日子,我永远也忘不了,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