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娱乐

当前观察:7.9分,仅2.4%的排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何“叫好不卖座”

2023-03-11 07:33:17
A+ A-

作为具有历史丰富沉淀的电影类型,少数民族题材屡创口碑佳绩。

然而,和超高口碑形成对比的是,在商业化电影的冲击和挤压中,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并没有找到适宜发展的土壤和受众群体。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少数民族电影题材“高口碑,低票房”的现状。


【资料图】

比如《气球》这一部电影,在豆瓣上拿下了7.9分的高分。

然而,上映一周,仅收了526万的票房成绩,和同期上映的商业电影《除暴》相比,还不及后者的“零头”。

01,叫好不卖座!《气球》很“难”

《气球》是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七部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达杰一家本来过着安静而平淡的生活,却因为一只避孕套的事件,陷入到了尴尬的境地。

父亲也意外去世,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被打破。

题材是非常吸引人的。

这个故事从诞生到上映,也是经历了极其艰难的过程。

早在几年前,万玛才旦走在北京的街头,看到了一只红色的气球在空中飘扬,这个有趣的现象吸引到了导演的注意。

于是,万玛才旦脑海中诞生了一个故事雏形,很快就写了剧本。

这个剧本还在香港亚洲创投会上拿下了创投大奖,但苦于没有拍摄的机会。

导演觉得可惜,于是就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为了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之后,成功立项。

和其他的少数民族电影一样,这部电影是极其不易的,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少数民族电影注重个人表达。

主要在于故事剧情的丰富性和逻辑内涵,从前期的立项,拉投资,中期的创作,后期的宣传都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

是极少有导演敢于去涉足的境地。

第二方面,则是缺少市场和院线的支持。

在一种投资甚大、注重场面和音效的商业电影面前,少数民族题材依靠内容脱颖而出的电影类型并没有很大的竞争力。

不管是在排片上,还是对于观众的吸引程度上,都远远不及商业电影。

所以,这也导致了少数民族电影题材的尴尬境地。

明明口碑第一,票房和排片却总是“上不去”。

02,导演:挺悲哀的

自己创作的电影,自然希望和更多的观众一起分享,然而,电影“低排片”的现象还是让万玛才旦万分失望。

“这两天很多朋友都为这部影片发声,然后呼吁(增加排片),我一方面挺感动,但是另一方面也觉得挺悲哀的。”

就如同自己辛苦培育的孩子一样,在市场上毫无热度,这也是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的。

管虎导演以及出品人赵晓雯,也积极为万玛才旦和电影发声。

希望给他们更多的生存空间,积极呼吁大家去观看。

这件事情,倒让我想起了2016年的一部电影,叫做《百鸟朝凤》。

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也遭遇到了院线的“不待见”,没有逃脱掉文艺片的尴尬“排片”对待。

制片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排片,言辞恳切,当众“下跪磕头求排片”。

让很多人感慨。

虽然起到了“一竿见影”的作用,引起了影院和观众的注意,然而,对于讲究商业运作的电影市场,电影人的文化坚守到底还能够坚持多久?

03,在“讲商业”和“讲情怀”中只能择其一?

对于当前的电影市场来说,主要的受众群体仍然是以“消遣”和娱乐为主的中青年。

这也不难理解,这代人是在流行和阅历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快餐消费”和简单的感官刺激层面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影视的创作思维和故事上。

而像《气球》这样的有文化传承的艺术表达方式,很多观众即使看了,也会觉得单调,甚至“不过瘾”。

这样的情况,也就造就了创作者和年轻受众之间的理解错位和偏差。

而从院线的角度来说,院线的投资加大,运营成本颇高,他们希望的是在短时间内实现商业票房的激增,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高的票房。

所以,有商业价值的电影霸占了整个档期,甚至横跨几个月的时长;

而没有市场潜力的小众文艺片则处于“一日游”的尴尬境地。

所以,少数民族电影“低票房”的原因,是由消费者,院线,创作者以及文化市场的特殊性相互影响形成的。

04,电影舞台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在电影文化百花齐放的大舞台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气球》这部电影,相比较导演的其他作品,不管是叙事逻辑,剪辑和节奏上,更为成熟和完整。

在电影中,几乎是手持拍摄,从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深入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走心的拍摄和创作,对于沉郁的藏地风光的呈现,用一只“避孕套,引出了一个家族,甚至是人性的风波云谲,串联起了关于女性,关于地区,关于教育等各方面的话题。

这样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电影题材,对于当今”爆米花“式的快餐式消费,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也许,走进影院,有的观众会觉得这部电影“略显遥远”。

然而,每一部有着清晰定位的电影,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包括欣赏,拥趸自己的受众。

让那一份充满人性魅力的情怀,都被“妥帖安放”。

责任编辑:bH_066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