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是陶瓷琉璃之乡。80年代初,爷爷在村里负责一个小作坊,模糊印象中,好像是做酒盅的陶瓷厂。
(相关资料图)
小时候跟随父亲去给爷爷送饭,顺手拿上几个酒盅当玩具玩,那时实在是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何况又是农村乡下。也就因为拿酒盅当玩具,让我的嘴巴上至今留有一条疤痕,像极了三瓣嘴缝合的样子。哥哥对我讲这是给爷爷送饭回来的路上摔了跤,手里的酒盅碎了,我趴到碎片上扎破的,那时还是大伯骑自行车带我去离家10几里地的北博山医院缝合的,却还是留下了疤痕。再后来,村里建起了窑厂,干瓦工的父亲改到有两百多名职工的耐火厂上班,舅舅担任厂长。耐火砖的烧制车间是工资最高的车间,父亲如愿以偿地安排在了烧制班组,成了一名“炉匠”。
父亲从29岁开始烧窑,整整烧了32年。从烧制耐火砖再到烧制工业陶瓷件,再到玻璃吊炉,与火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父亲工作的耐火厂离家有六百多米的距离,小时候给父亲送工作餐的差事,一有时间我就替母亲去完成,顺便能去厂里玩玩,去办公室转转。有时候还能另有收获:那时舅舅的业务客户集中在福建石狮、晋江一带,他常存着些舍不得吃的南方水果,以及出差带回的小皮鞋、西服套装等,有时候会有我的一份。秋天是嘴馋的季节,每次去送饭都要带上几块地瓜,父亲把地瓜埋在炉灰里,连闷带烤十几分钟就烤熟了。在那个没有零食美味的年代,一块热乎的烤地瓜能馋倒很多孩子。
父亲跟随舅舅去外地建过窑炉,瓦工基础是关键,到后来的馒头房找父亲盘灶,豆腐房盘灶,博山特有的地炉炕,熔盆炉,街坊邻居都来找父亲帮忙。寒露节气,父亲几乎每天下班之后,都去给街坊支炉子、套炉子,成了大忙人。村民们你传我,我传你,父亲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能人。大家都赞叹他支的炉子即能省煤又能旺火,确实有诀窍!
耐火砖质量要求很高,经验是很关键的,烧制耐火砖父亲干了22年,从煤炭要求到保温时长,父亲掌握的恰到好处,烧制班组用仪器高温计测量温度,父亲用眼力测温度,上千度的窑炉里,父亲在观测孔处看上个三五分钟,就可以出报告了,都说炉火伤眼睛,现在父亲六十六岁了,耳朵有点背,眼睛却不花。
凡是父亲指挥装的砖窑,成功率、合格率都是百分百,颜色微黄,漂亮好看,没有生砖,没有烧过火候的废品,堪称一绝。同样的一窑产品,父亲还能节省煤炭,每次都能获得节煤奖,一窑产品从烧制时长到保温时长,精确在几小时几分。我也从他们的交谈中,学到了很多专业术语,什么“天子眼”闸板等,几乎决定权都在烧窑工的手上。有一次车间主任不服气父亲的眼力,提前一小时停火,烧了一窑生砖,二次烧制浪费人力物力,延迟交货期,造成了惨重损失。
父亲不善言辞,做事心细认真,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做事精益求精。把一名普通炉匠做到了极致。他总是教育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研究透彻,做出文章,做出水平来,就像琉璃花球、玻璃瓶子一样,不一样的温度、火候做出的产品颜色就不一样,要有研究才行。
父亲还把一些铸造类的窑炉的关键和熔点关键点讲给我听,父亲对窑炉的研究出乎我的想象,有时间我一定要去专访一下我的父亲,探究我不知道的秘诀……
作者简介:唐峰,男,笔名小山,1980年出生于山东博山,淄博市散文学会会员,大专学历,自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于装修工程,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在《中国晨报》《齐鲁壹点》等网络平台发布作品,散文四篇收入到博山区作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捡回的记忆都有露珠滴落》一书中。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