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形式,《古韵新声》中秋节目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表达,与观众一同品味中秋节俗,共赴月下团圆之约。
在一曲一物中探源、感悟中国传统节日和蕴含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韵新声》中秋佳节之际携26件与中秋有关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观众一同在曲舞中品味中秋节俗,共赴月下团圆之约。
9月1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共同推出的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中秋节目,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并在央视频客户端全网首播。节目借助“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形式,溯源中秋节俗的千年流变,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表达,带观众沉浸式感受中秋文化韵味,营造了一个浪漫而诗意的中秋。
(相关资料图)
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充满了诗情画意。节目由先秦古籍《周礼》中关于“中秋”一词最早的记载讲起,通过诸多古籍古画和诗词,直观呈现出古人对月亮的浪漫情怀和中秋节俗的千年演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不止苏轼《水调歌头》里的绵绵情意,还有《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般浓浓思愁,有“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中的欢乐畅快,更有《东京梦华录》中“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般的热闹气氛。
配合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节目创新演绎《把酒问月》,让观众一同梦回大唐,于古今共赏一轮明月的诗情和哲思中细细品味“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独特意境。《鹧鸪天·桂花》将李清照笔下金桂飘香的诗意唱成歌,意蕴悠长,令人沉醉。节目融合音乐展现中华诗词之美,亦在古今相映的情景里演绎出中秋独有的浪漫温情。
在专家学者围绕中秋缘起和节俗演变的交流解读中,节目还借由明代《祭月图》生动展现了古人团圆拜月的场景,南宋的《月下把杯图》则呈现了中秋之夜与友人在月下把酒言欢,无不畅快的惬意之景。
古诗画之外,与月亮相关的文物器具展演也是节目的看点之一。其中,“唐月宫婵娟纹铜镜”元素丰富,不仅雕刻有繁茂的桂树,还有飞天奔月姿态的嫦娥、捣药的玉兔,让人们看到唐人想象中的月宫模样。元代的“广寒宫青白釉瓷枕”、明代的“金环镶宝石玉兔捣药耳坠”等文物,都通过玉兔等元素,描摹着古人内心对月亮和广寒宫的浪漫想象。
《古韵新声》中秋节目借文物之形探寻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更通过古风乐舞延展文物之寓意,让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之下“活”起来、火起来。
古人对月的崇拜是中秋节起源之一,“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神话故事以及“拜月”“吃月饼”“耍禄仔”“游灯会”“观钱塘江潮”等节俗更在赏月之余让中秋多了几分神秘和仪式感。女子群舞《拜月》跳出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优美意境,广东民歌《彩云追月》则于舞台之上还原了中秋之夜月圆花好、轻松闲适的意境。
团圆是中秋节永恒的主题,节目借由中秋月圆之意遥寄相思与深情。将京剧与舞蹈结合,戏曲舞蹈《嫦娥奔月》生动再现了古人对月亮意寓团圆的浪漫想象。千里寄相思,一曲《关山月》于边塞旋律中娓娓道出守边将士的浓浓思乡情意,以及他们对团圆的渴望。
传统的团圆寄思之外,节目还通过文物拆解了中秋节的更多意蕴——中秋是庆丰收的时节。如文物“西汉透雕双龙白玉壁”中便有体现丰收的元素,寄托人们渴望丰收、生活富足的愿望。
带观众于古今展演中穿越千年,节目一边跟随文物追溯中秋之源,一边在创新演绎的乐舞中品中秋之韵。在AR技术等科技赋能下的创新视觉呈现更令观众仿佛置身诗里、画里、景中,与古人一同对望明月,把酒言欢。
融合古典韵味与当下潮流表达,《古韵新声》系列节目是总台探寻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积极探索。从春节到中秋,《古韵新声》系列节目接连上新,已引发颇多关注和热议。中秋特别节目后,《古韵新声》还将在重阳等其他传统节日陆续和观众见面,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巧输出和轻表达,让文化节目持续火热荧屏。
&&中国故事搭乘网络视听“新力量”远航|网络中国剧场论坛
丨剧场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2022中秋奇妙夜》再续IP精彩
丨晚会
&&跟随4K直播,亲临水下考古
丨报道
&&以国际视角,看“行进中的中国”
丨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