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娱乐

【聚看点】后劲太大了,尔冬升这部正在上映的新片,让我看到了国产片的良心

2022-09-12 18:33:10
A+ A-

什么是「好戏」?


(资料图)

在《圆桌派》里,主持人窦文涛和北京人艺的老戏骨濮存昕、李光复,一起聊到了这个问题。

李光复回答时,引用了剧作家曹禺的一句话:

“真正的好戏不是剧场里观众的掌声和叹息。

而是观众在走出剧院后,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这句评价同样适用于电影。

高分电影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后劲儿很大”,电影明明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可观众还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后劲儿大的经典影片有很多。

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

1995年刚上映时,恶评如潮,观众形容“乱搞一通”。尤其在内地,票房仅有区区的40万,周星驰本人郁闷不已,他的彩星公司也因此倒闭。

但是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这部影片的后劲儿彻底被释放出来,立刻成为了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比如导演杨德昌的《一一》。

影片从一个婚礼开始到一个葬礼结束,讲述了人的一生,初看寡淡如水,细品却是余韵绵长。

比如姜文的《让子弹飞》。

当年姜文拍《太阳照常升起》票房惨败,于是他决定拍一部商业片“站着把钱赚了”。

然后就有了《让子弹飞》,三大影帝聚首,剧情又跌宕起伏,这部“爽片”立刻破了当年的票房纪录。

然而多年后大家才发现,这部影片的内涵才更爽。

比如“六子吃没吃粉”的隐喻。

比如“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的讽刺。

都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应验,有网友甚至调侃应该给这部神作申遗。

再比如最近大火的《隐入尘烟》。

130分钟的电影里,导演用了100分钟讲述了主角曹贵英和马有铁的相识、相爱,然后仅用了10秒来表现她的死。

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冲击,许多人观影结束好几天,都无法平复这份伤感。

《隐入尘烟》的热潮刚刚落幕,又一部“后劲儿很足”的电影出现了。

这就是尔冬升导演的新作《海的尽头是草原》。

说它后劲儿大,是因为它带给观众的预期,和实际呈现的效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最初,我们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是什么?

单看片名,「海的尽头是草原」。

透着一股诗意,似乎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

再看电影海报和剧照。

几位主演,都穿着传统的蒙古族衣服,似乎这又是,一部讲述“汉蒙一家亲”的影片。

接着看影片的故事背景。

这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全国遭遇灾荒,南方地区出现了大量弃婴。

他们先被送到上海孤儿福利院,然后辗转乘坐火车来到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于是就有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

这段历史在书里没有详细记载。

所以本片在无意中就有了科普这段历史的功能,也会被认为具有说教的作用。

最后看预告片,这种“误解”再度加深。

预告片里有两条线。

一条是陈宝国饰演的角色,身处现在,回忆过去;

一条就是讲述孤儿进入内蒙古后,慢慢适应当地生活。

两条线一叠加,观众想当然地就以为:陈宝国饰演的主角,就是当年被送往内蒙古的孤儿,全片不过是他的一个回忆录罢了。

当这些“初印象”碎片,拼凑在一块儿后,《海的尽头是草原》似乎就被定型了,成了一部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且平铺直叙的文艺片。

然而当皮哥走进影院,看完这部影片后,却被震撼到泪流满面。

我的眼泪中有感动,但更多的是“惊喜”。

尔冬升不愧是名导,真的“太会了”。

他在片名、海报甚至是预告片里,刻意让大家以为这是一部温吞的文艺片,然后又把真正的内核,藏进了正片里。

当你走进影院,带着不设防的心情观看影片时,在经历了前面的娓娓道来后,在某个时刻就会突然被他射出的“子弹”击中。

你能想象,一部文艺片敢玩剧情反转吗?

你能想象,一部文艺片敢铺三条线吗?

你敢相信,一个香港导演能把内地观众的情绪稳稳拿捏吗?

尔冬升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漂亮。

和皮哥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不少观众。

翻看购票平台的短评,“后劲很大”“反转”“催泪”这些字眼频频出现。

这种「后劲儿」到底体现在哪里?

这部电影,到底又好在哪里?

今天咱们就把影片扒开了揉碎了,好好地聊一聊这部电影。

1、

熟悉尔冬升的观众都知道,他是一个“学者型的导演”。

别的导演拍片喜欢就事论事,拍10分的电影就准备10分的素材。

而他拍片喜欢搞社会研究,要么走到街巷里做乡野调查,要么沉迷在故纸堆做文案研究,拍10分的电影,他能准备100分的素材。

皮哥举几个例子。

当年他为了拍导演处女作《癫佬正传》,直接跑到街上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交谈,又跑去社工那里调查走访,然后还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前后整理了8、9个月才有了处女作的剧本。

还有大家熟悉的经典电影《门徒》,他筹备了10年,搜集了全球毒贩的资料。

《门徒》拍完后,尽管没有拍续集的打算,但他一直在关注毒品问题,比如新型毒品种植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增长了,什么地方降低了。

与其说尔冬升为了拍电影而去做调查,不如说调查研究就是他的兴趣所在,电影是这个兴趣的「副产品」。

这部电影同样如此。

本片早在2019年就立项了,在前期筹备时,尔冬升的“学者病”又犯了。

他整理了大量资料,邀请了当地民族专家和历史顾问做交流。

并且针对不同民族的风俗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夸张地说,他完全可以写一篇人文类的历史论文了。

有了这些调查研究做支撑,影片中的每一个桥段、每一个角色、甚至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能找到“原型”做支撑。

我们看到的电影画面只是露出的冰山一角,而尔冬升在水面下承托的是一座大山的重量。

2、

1994年,尔冬升凭借《新不了情》拿到金像奖最佳导演,许冠文评价他是:

「香港少有的能把票房和口碑兼顾的导演。」

这些年皮哥一直只是字面理解这个评价,直到看完《海的尽头是草原》后,才觉得许冠文的评价真的是恰如其分。

讲真,观影前我并没有对影片的剧情有太多的期待。

一个香港导演去拍蒙古包的故事,讲述一段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实在没有太多可发挥的空间。

可万万没想到,尔冬升在剧本创作上,不仅玩得大,而且玩得野。

本片中他铺了三条线,而且每一条线都悬念迭起,每一条线的人物,都在等待救赎与和解。

第一条线,是陈宝国演绎的“寻亲线”。

陈宝国饰演的是一位绝症患者,当年闹灾荒的时候,他和妹妹只能留一个。

最终妈妈留下了他,把妹妹送进了孤儿院,妹妹随后被送去内蒙古,从此杳无音讯。

60年后,在母亲弥留之际,在他患癌之后,他带着两份忏悔,前往内蒙古寻找妹妹。

这条线最大的悬念就是:妹妹是否还活着?

第二条线,是全片的主线,也就是马苏、王锵等演员演绎的“等待线”。

三千孤儿入内蒙,其中就包括主角的妹妹,热情的蒙古族同胞收留了这些可怜的孩子,然后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蒙古族的萨仁娜(马苏 饰)和哥哥那木汉(王锵 饰)在等待时间抹去妹妹心中的怨恨,让她彻底接受这个新家庭。

而妹妹却在等待一个说法,她当年为何会被抛弃,是不是仅仅因为她是个女孩儿?

这种等待折磨着善良的母子,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包容妹妹的伤害;

这种等待也在妹妹心中种下了种子,让她来到大草原十年后,仍然想着靠扒火车重回上海,去要一个说法。

这条线最大的悬念就是:妹妹能否能来迟到的答案?

第三条线,是暗线,是由王楚然和黄尧演绎的“真相线”。

导演用不断闪回的方式,带我们回到了当年那个残酷的“分离现场”。

年轻的妈妈(王楚然 饰)在艰难抉择后,把妹妹放在了孤儿院,自己带着儿子含泪离开。

这条线最大的悬念是:妈妈为啥放弃妹妹?

这三条线相互缠绕,并行不悖,向观众娓娓道来了三段故事。

然后在最后半个小时的时候,三条线,如同火药的三条引线一般,同时点燃,瞬间击中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第一条线代入的是“观众视角”。

陈宝国带着我们一起找寻真相,整个过程犹如剥开洋葱一般。

刚开始一路受阻,事件当事人欲言又止,到后来真相大白的时候,观众被浓烈的情感呛得眼泪直流。

第二条线,刚开始是平铺直叙,然后在临近尾声的时候,突然“平地一声雷”,妹妹突遭变故让人错愕。

当我们的心情还没来得及平复时,导演又用一出反转剧情“戏弄”了观众。

当我们稍显宽慰时,导演又射出终极一枪——

破碎的悲剧刚被修复,更大的悲剧接踵而至,即使你有再强大的心理防线,这一刻也会被瞬间击溃。

第三条线是“上帝视角”。

配合前两条线的推进,在最后把真相轻轻抖落给观众,让整部影片达到戏剧最高潮。

影片最后,片中所有的矛盾都化解开来,每个人都等来了答案,每个人都和内心完成了和解。

但是尔冬升没有落俗,他不是用传统的煽情段落展示这种“happy ending”,而是通过很多细节来展示。

比如蒙古族父亲(阿云嘎 饰)朝天开了一个空枪,用放逐马来完成了复仇;

比如当导游的司机,在陈宝国饰演的角色鼓励下,和修理工弟弟握手言和;

比如那个吃人的流沙,有着深刻的隐喻,还有妹妹的蒙古名字,到最后才揭晓。

关于生与死的残酷拷问,也因为这个名字,而找到了温柔的避风港。

3、

尔冬升是有些固执的,他选择演员时,常常很“任性”。

比如让全民偶像刘德华在《门徒》里演毒枭老大,让功夫巨星成龙在《新宿事件》里演不会打架的黑社会老大,比如在《我是路人甲》让素人当主角,让一众大咖来当客串角色。

这种颠覆性,同样体现在《海的尽头是草原》里,可以说几乎每个演员,都带来了颠覆性的表演。

记得影片演员名单刚公布时,网上“哀鸿一片”。

许多人吐槽说,这些演员不都是《演员请就位2》里的选手嘛,尔冬升请一帮接不到资源的综艺咖拍这种文艺片,实在是“不爱惜羽毛”。

责任编辑:bH_0125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