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娱乐

全球报道:被贾樟柯追捧和模仿,侯孝贤的作者型电影为什么被很多人喜欢?

2022-09-10 20:53:04
A+ A-

贾樟柯的电影与侯孝贤极其相似。两人的风格几乎如出一辙,都以长镜头,空镜和固定机位为主。侯孝贤的一开始是自传三部曲《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童年往事》,贾樟柯是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而后侯孝贤用悲情三部曲探讨一个时代的变化,贾樟柯随之给出了《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二十四城记》就是《戏梦人生》的低配复刻版。

这种相似性是因为侯孝贤影响了贾樟柯如何拍电影。看世界的态度就是拍电影的方法,贾樟柯的电影态度源于侯孝贤,他救了他的命。当贾樟柯被主流电影同化时,是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悲情城市》等片让他对电影有了重新认识,关注个体也是讲述传奇。


(相关资料图)

贾樟柯时常把自己比作侯孝贤的门生,所以他的电影都有一种侯孝贤式的轨迹。侯孝贤电影中叙述的观点客观而不夸大,给人感觉阳光底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恋恋风尘》和《童年往事》中,侯孝贤就把小时候和年轻时最难过的事用爱与成长来化解,这种作者性给人以淡淡的忧伤,但其中饱含温情。

《恋恋风尘》的开始是一篇散文,含蓄优美,每一处的风平浪静尽在不言中。《恋恋风尘》的结束是一张泛黄的信纸,掸掸沉积的灰尘,落下的痕迹有些遗憾,眯住了眼睛,也呛出了苦涩的笑。

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得分开来看。恋恋是青梅竹马,风尘是大千世界的诱惑,抵得住寂寞的侵扰,熬得住时间的流转,两小无猜才能走到天长地久。

情真意切,海誓山盟,再多的你侬我侬都不如长久的陪伴。潘驴邓小闲,是恋爱的无上法宝,对于涉世未深的女孩来说,小与闲就足以让她们托付终身。

阿远和阿云是小城里每个人眼中的天生一对。他们的相处没有太多话语,也没有多么惊天动地,初恋的开始是红着脸,结束却是一个人红着眼。

阿云跟着阿远的脚步来到了大城市。在这里她见识了不同的人和物,感受到阿远的爱有些冷淡,渐渐地从阿远一天不来就哭一晚上变成了可以两个月不回信。大城市里的见识与见闻让她不再依赖阿远,看到了山外有山便对身边人有了厌倦感,喜新厌旧的情绪一旦产生,感情也就如白开水一般,还残余些余温但已没有味道。

阿远当兵两年,邮差趁虚而入。他与阿云写信的来往,跟他们平时的相处没多大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两人不能再见面。可人太久不见,思念就慢慢断了,隔空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不如相视而坐的一个微笑。关心不在甜言蜜语上,而在落雨时的撑伞,哭泣时的肩膀,劳累时的安慰,阿远没有输在其他方面,只是败给了不能守候在身边。

阿云与邮差交往,一开始她肯定是抗拒的,内心觉得对不起阿远。但日久生情,再生疏的朋友处久了也会变成知己,何况男女之情稍看对眼便能擦枪走火。阿云有过后悔,当她不被母亲祝福后的伤感,当她收到阿远母亲送来的戒指后的流泪,但事实已成定局,她和阿远注定有缘无分。

她不会一直是邻家小妹,经过世界浸染,她可能变成任何样子。如果当初他们没有去大城市,而是一直留在小城里念书或工作,也许他们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成为老夫老妻。

即使对方不在,也有人看守这份感情。这就是爱情,需要严防死守,这不是矫情,因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知何处何时而来的感情最容易让原有的爱情破裂。

淡极使之花更艳。《恋恋风尘》中的含蓄是一代人成长的情结,没有暴力,没有颓丧,只有初恋淡淡的忧伤把时间环绕。就像片尾的远景一样,过去的故事终将成为有个大概的风景,在酒后或回忆时当成谈资讲出来,笑一笑,感叹一番,过去也就过去了。

这种对过去的释怀和淡然,侯孝贤也放在了《童年往事》中。《童年往事》是一部很难的电影,这种自传式电影,一般导演很少碰,因为很多大导演的小时候与青春期都很平淡,跟其他人没什么区别。

这种淡如水的故事对导演和编剧的要求极高。一旦失衡,影片便会让观众陷入泥沼,要么成为自我感动的自嗨,要么变成无趣乏味的大闷片,对观众的友好度直线下降。

其实,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也未能免俗,如果不静下心来,很难体会到电影中的真切。这种带有强烈的作者性的电影必须对导演本身有一定的了解,才会慢慢喜欢上此类电影。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电影时在门槛之上又多了一道门槛,《童年往事》的口碑便会呈现两极化,喜欢者视若神明,讨厌者弃如敝履。

那么《童年往事》到底好在哪里?写实与不说教。片中的青春可以与大多人共情,年少时百无聊赖、不知轻重,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重复的日子来消耗。未被世界浸染,都曾特立独行,阿孝可以为了心爱的女孩的一句“等你考上大学后再说”放弃保送,参加联考,也可以为了兄弟义气到处堵人、砍人。但青春的结束却不一定是年龄的增长,有可能是一两个瞬间的伤心,眼泪过后,第二天就长大了。

阿孝的童年很幸福,尽管经常挨打,但是父母和外祖母都很爱他。阿孝也很孝顺,他淘气、顽皮,却不会拒绝母亲安排的家务活儿,也不会嫌弃外祖母的唠叨,陪她走回大陆的路。

可是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父亲因病去世后停止。那时的阿孝年龄并不大,他还不太懂父亲的离开意味着什么,所以他看到其他人悲痛欲绝时,眼中是迷茫的。

几年后,母亲也随了父亲的脚步,阿孝哭得很伤心。因为他明白这个世界上他能依靠的山没了,没人再为他遮风挡雨,他也像姐姐、哥哥一样,开始学会当顶梁柱的角色。

这种成长,侯孝贤并没有让片中的任何一个人充当老师的角色,在某些时候负责讲很多大道理。侯孝贤只是在平静且用心地回忆他的童年,但看过电影之后都能感受到阿孝前后的不一样,大山未倒之前,个人开心就好,大山倒了之后,家庭的责任也就有了。

在外祖母也往生后,影片戛然而止。预示着侯孝贤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无所事事了,所以童年也就不复存在,只剩往事了。侯孝贤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观众看后就会了解后来的侯孝贤能够成功一点也不奇怪,他能沉住气又能下苦心。这就是作者型电影的魅力,电影结束了,但人生还在继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责任编辑:bH_0625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