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助力新农人,玩转“超级棉田”
借助数字技术,无人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受访者供图
无人机和农业可以产生深刻的联系吗?如果是在几年前问傅振雅这个问题,他可能不置可否,但放在如今的环境里,“新农人”傅振雅的答案是肯定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借助一台无人机,傅振雅和儿子可以轻松实现单日为近千亩农田喷洒农药的目标。
这台无人机来自极飞科技,一家利用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技术,为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民提供无人化生产服务的农业科技公司。
在极飞科技统计的服务案例中,和傅振雅一样的“超级农人”还有很多,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极飞科技在去年启动了一场为期6个月的“超级棉田”实验,邀请两位90后员工,挑战管理3000亩棉田。如今,“超级棉田”的故事依然在继续,农业和农民因为数字技术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在乡村,
轻松服务4000亩农田
8月,河北省廊坊市的乡间田野里,农作物长势正茂,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进入灌浆期。
随着农作物灌溉期的到来,田间地头打药的农民也多了起来。和多数农民一样,1982年出生的傅振雅此时正忙得食不暇饱,每隔一段时间,他的电话铃声就会响起来。
极飞科技的两名员工站在"超级棉田"内。/受访者供图
电话那头,多是和他同村的村民,对方致电傅振雅的理由不尽相同:有人向他咨询农药和水的配比,有人想雇用他为自家农田打药、防治病虫害,还有人向他咨询如何购买农业无人机。
农业无人机,是傅振雅外出务工返乡后,特意购买的农业用具。依靠购买的农业无人机,傅振雅彻底告别了以往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耕作的生活,他将自己的职业与农田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每年春季,傅振雅会用无人机有偿协助村民完成“一喷三防”工作;等夏季麦收,他会利用农用车为农户拉运麦子,以此从中获利;及至秋耕,他则开始利用无人机撒肥、喷洒农药、追施肥料等。
在傅振雅看来,“无人机可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完全不用担心会出现无人使用的局面”。据他估计,他目前作业的农田数量已经超过4000亩,占村庄农田总面积的比重超50%,累计作业面积也达到了15000亩次。为这些农田提供服务获取的酬金,已成为傅振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傅振雅看来,“无人机可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完全不用担心会出现无人使用的局面”。/图·pexels
而在此前,傅振雅想用无人机盈利的想法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包括妻子在内的多数村民都对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傅振雅回忆,当时村内的所有村民仍在延续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家会在有喷药需求时,背上手动或电动的喷雾器到田间人工喷洒农药,如果是在玉米灌浆期劳作,多数人还会在头顶戴一个网格状的垃圾桶,以此避免面部被玉米的叶片划伤。
通过和村民不断沟通,傅振雅了解到,村民之所以拒绝使用农业无人机,主要是担忧无人机用水量过少,无法有效发挥农药的作用。
傅振雅介绍:“人工作业一亩地,大约需要35斤水,而无人机作业一亩地,只需要2斤多的水。村民当时主要担忧的问题是,用较少的水作业同样面积的农田,农药的作用是否会受到影响。”
为打消村民的顾虑,傅振雅当起了免费劳工,他找到村里年龄偏大的村民,表示自己可以用无人机免费为对方喷洒农药,如果无人机作业效果良好,对方可以选择付费使用。
通过免费试用的方法,傅振雅逐渐收获了一批稳定的客户,这些客户多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年龄集中在60—70岁。
通过免费试用的方法,傅振雅逐渐收获了一批稳定的客户。/图·pexels
作为无人机的使用者,傅振雅服务的农户年龄与极飞科技服务的农户年龄在某种程度上保有一致性,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介绍,在他们服务的客户群体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占比超过了30%。
在龚槚钦看来,和傅振雅一样的“飞手”之所以会服务大量的老龄农户,是因为老人已不能凭一己之力照料农田,寻找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帮助自己照料农田,成为了这些老人更好的选择。而如傅振雅一般,能快速接受、运用新技术的中青年,不仅可以承包上千亩农田,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为其他农人提供服务、从中获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农场主多为中青年人群。
数字技术,
让农民对接社会
在傅振雅的童年记忆中,从事农业生产是一件十分考验体力和耐力的工作。
小时候,傅振雅的家里有十几亩农田,每到麦子成熟的季节,他要和父母一起到农田里用镰刀收割麦子,然后再将麦子束成捆,用农用车拉到晒场晒干。麦子晒干后,傅振雅的父亲会用拖拉机拉着石磙,反复碾压麦穗,直至将麦子从麦穗里挤压出来。此后,父母会用叉子将麦秸挑出去,只留下麦糠和小麦种子。在起风的日子里,傅振雅的父母赶到晒场,借助风力将麦糠和小麦分离开。
在傅振雅的童年记忆中,从事农业生产是一件十分考验体力和耐力的工作。/图·pexels
长大成家后,傅振雅和妻子成了自己农田的管理者,他和妻子不仅要决定农田耕种作物的种类,判断农田翻土、施肥、浇水的时间,确定追肥、施药的必要程度,还要收获、保存农作物等。烦琐的农业安排,常常使傅振雅分身乏术,那时候,他和妻子只能料理十几亩农田。
但如今,借助农业无人机,傅振雅见证了农业无人机如何在乡村从无到有,再到被人广泛接受。作为傅振雅所用无人机的研究、生产厂家,极飞科技自2013年涉足农业以来,催生了众多如傅振雅一般的“超级农人”,也见证了数字技术如何全程为农业服务。
龚槚钦以极飞科技打造的“超级棉田”为例,说明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农业,全程协助农人科学管理农田。龚槚钦指出,占地3000亩的棉田约有28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两个农人绕3000亩棉田巡视一圈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若没有数字技术,农人想从3000亩棉田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十分困难的,这种困难几乎贯穿了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
“新农人”可借助农业无人机,实时监测棉田的生长状况。/受访者供图
在播种棉籽期,如果数字科技未进入新疆,新疆棉田的大部分种植户都要在播种前,拿着专门的温度测量仪器,于早、中、晚等不同时间段,连续5天到农田里测量土壤的温度。龚槚钦介绍,农户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土壤的温度连续5天高于12摄氏度,棉籽的发芽率才能得到保证,而如果农人在测温时出现偏差,致使数据低于12摄氏度,农人则需要重新测温。
有了数字科技后,农户获取土壤温度的途径变得无比容易。“农人可通过土壤里放置的传感器,准确获得土壤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各方面的数据,并可由此判断棉籽播种的最佳时机。不仅如此,AI也会提醒农人什么时候去播种。”龚槚钦说。
在棉花成长期,如果棉田发生了病虫害,农人则可以依托数字技术,遥控遥感无人机,及时防治病虫害。龚槚钦表示,一台遥感无人机可以帮助农人实时监测棉田,农人可利用遥感无人机实现无人巡逻、获取数据等目的,并可以通过遥感无人机回收的数据、拍摄的照片等信息,及时获知棉花得了哪些病虫害,病虫害会不会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农作物是否成熟、适宜收割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农民科学决策。
农机自驾仪可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耕、种、管、收各个流程。/受访者供图
而在传统的农业作业体系里,农户若要用药,则需要到农资店等店铺购买,给药则需要人力到田间劳作,而判断农田是否需要施药也多靠农户眼观。但如今,借助遥感无人机,人力成本和依靠经验决策可能出现的风险,均被有效降低了。
不仅如此,通过数据平台,农田附近的无人机飞手、拖拉机机手等也可以快速获取农户所经营农田、正在遭受哪些病虫害、遭受病虫害的程度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无人机飞手、拖拉机机手等人员的位置,数据平台可以及时为农户匹配有关作业人员,由他们为农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龚槚钦称:“这种精准的派单模式,使农户享受到了十足的社会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