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外卖工厂”,南大研究生当了一个月外卖骑手
找不到位置走错路,为别人送饭自己却常常吃不上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外卖骑手”赵奕涵正在紧张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如今点外卖成为人们生活中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与外卖行业相伴随的是纯外卖店铺的产生,这类店铺省去堂食空间,仅保留生产加工功能,在隐蔽的深巷与角落大规模集聚,成为新经济影响下典型的城市新空间。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震东教授团队将这类城市新空间定义为“外卖工厂”。
城市里的“外卖工厂”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规划设计,才能让它更好地为市民服务?而在一个每天和它打交道的外卖小哥的眼中,对这一问题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为了深入研究,南京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研二学生赵奕涵跑到广州一处当地颇有名气的“外卖工厂”当了一个月的外卖骑手。10月8日晚,记者联系上赵奕涵时,他正在整理当外卖骑手的调研材料,为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做准备。
为了更有意义的城市研究,他去当外卖骑手
“‘外卖工厂’这一城市新空间的形成过程,是虚拟集聚引致实体集聚的过程,平台和骑手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赵奕涵说,骑手在智能手机APP和实体空间中搭建起虚实交互的桥梁,最终使得交易得以完成,“将骑手纳入城市新空间研究体系,基于骑手的视角观察虚实互动过程,对城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意识到外卖骑手这类人群所具有的社会和空间研究价值后,对他们进行更深入地观察和研究立刻戳中了赵奕涵的兴趣点。暑假期间,赵奕涵跟随导师罗震东来到广州最典型的“外卖工厂”——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进行调研。
“大量身穿黄色、蓝色工服,车后架着餐箱的骑手在巷子里穿梭流动,昏暗狭小的空间里是电动车的嘀嘀声、车与地面的摩擦声、车与车的刮擦声、餐箱的晃动声、外卖小哥的叫喊声,以及‘您有一个新订单’等手机提示音。”赵奕涵表示自己当时被眼前忙碌的景象深深震撼,但同时又觉得仅仅停留在这样粗浅的观察上,并不能做出好的研究,除非自己亲身去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