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绿水青山”故事之二
(资料图片)
湖光山色就在我家窗前
——北阜社区郭光荣的幸福故事
郭光荣与3个重孙的快乐生活。 在晋源区金胜街办北阜社区办公桌上,一本《北阜村村志》,让郭光荣老人思绪万千:书里珍藏着村里150余户村民与旧屋的合影。透过一组组照片,可以看到离别的不舍,更能看到村里人对新生活的憧憬。
“虽然搬到新房只有五六年时间,但现在生活环境跟改造前相比,感觉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郭光荣说。
心结
虽然年过八旬,但郭光荣老人走路矫健,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在晋阳湖沿湖十多个村庄里,北阜是离湖最近的,也是第一个完成整村拆除的,前后只用了一百天时间。”在老人看来,北阜村动作快,除了因为城中村改造的好政策,更因为大家早就想着与脏乱差的日子挥手作别。
郭光荣介绍说,原先在村里住的是土坯房——由于晋阳湖面比多数人家的屋顶都高,家里的墙一年到头都是湿的,“老遭罪了”。村西20多米远,便是一电厂的粉煤灰场。“空气里飘着不少粉煤灰,村里一年到头灰蒙蒙的。虽然在西山脚下,但看西山都是模糊的。”郭光荣说,“洗的衣服,都不敢往院子里搭!可晾在家里,衣服又干不透,而且弄得家里更潮了!”
随着2016年搬进北阜回迁安置小区,老人的心结彻底打开了,心情如同正午的阳光,暖洋洋的。回迁安置小区内,高楼林立,绿化带、停车场等一应俱全。“我们用上了集中供热,家家户户都是地暖,村里人甭提有多高兴了!”
与村里人一样,住在楼上的郭光荣,喜欢朝着风景愈发美丽的晋阳湖眺望。虽然都是傍水而居,可环境却是天壤之别。前后变化之大,让郭光荣竟有些恍惚,“跟做梦似的”。
遗迹
“你看,那就是太化的造粒塔,不过它不管生产了,就是个风景!”顺着郭光荣手指的方向,能看到一座蓝白相间的苏联式建筑,孤独地矗立在空旷的化工厂区里。向西望去,山脉绵延,层峦叠嶂,山川美景尽收眼底。“现在空气质量好了,村里人都能看到西山上架高压线的铁塔了!”
很多的烟囱,永久消失在北阜人的视线中。郭光荣说,与北阜村一湖之隔,过去分布着电厂、化工厂、化肥厂、制药厂、洗涤剂厂……而今,这些企业或搬迁,或关停,很多烟囱也已被爆破拆除。
郭光荣回忆说,以前立起一根烟囱,就是办起一家工厂,人们要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庆祝。烟囱越密、冒烟越多,代表一个企业、一个地方越红火。后来,烟囱成了污染的代名词,记录下了这里的繁华与污染、转型与蝶变。“看新闻说,造粒塔都成了工业遗迹了!”郭光荣感叹道。
再生
作为一个只有百余亩农田的穷村,北阜村人也想过靠水吃水——有不少村民尝试着在晋阳湖养鱼。由于过度养殖、企业排污等原因,晋阳湖一度“疾病”缠身,成为污染最为严重的劣五类水质。
“湖里大面积死鱼,养殖这条路也被堵死了。”郭光荣说,“好在政府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否则,这个村真没有了希望。”
在加快沿湖城中村改造的同时,晋阳湖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随之启动,太原最大的公园——晋阳湖公园开始建设……拿到回迁房钥匙的郭光荣,发现晋阳湖公园与小区仅隔着一条路。由于晋阳湖公园办起了水上项目,村里人真正开始靠水吃水——村里不少水性好的年轻人,都在公园里获得一份工作。
一有时间,郭光荣便带着3个重孙,去晋阳湖公园溜达:看着湖面上闪耀着粼粼的银光,湖水明净蔚蓝、来回荡漾轻轻拍击着石岸,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是郭光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时光。 记者 任晓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