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任凭校园周边的问题盲盒泛滥,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制造一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它们对孩子消费观念和心理自制力的负面塑造,可能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加深重
当盲盒不再只是成年人的游戏,蔓延到儿童世界,会滋生何种乱象?近日,媒体调查发现,市面上个别文具、玩具盲盒售价昂贵,产品利润远高于普通文具、玩具;商家销售盲盒产品时,存在刻意引诱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现象;此外,一些三无文具盲盒和色情文具盲盒目前仍在市面上流通。
(资料图)
↑文具店里的盲盒产品。图据新京报
报道中,记者采访的一位“7岁消费者”,就非常具有样本意义。他在购买盲盒时,第一次的抽卡结果并不满意,于是再次走到盲盒卡包售卖区,将货架上的10元卡包全部收入囊中。最终,他获得了14张“好卡”,共计花费120元,而剩余的“普卡”则被遗弃在文具店垃圾桶内。
一位7岁的小朋友,一口气花了120元反复购买盲盒。这个消费过程,本身就存在一种诱导和致瘾效应。“盲盒里到底是什么呢”“下一个盲盒会不会就是一场惊喜?”别说是儿童,就是成年人在购买盲盒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这种好奇心和驱动力,这其实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所指出的赌博心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来就愿意为孩子多花钱的家长,更加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欲望。一些商家瞅准了儿童市场有利可图,便盯上了孩子们的口袋。诸多盲目上市的盲盒,甚至不惜以违法违规的方式,利用盲盒的魔力来“收缴”孩子们的零花钱。比如,一家文具店内展示的一款解压笔笔帽上,动漫人物形象裸露出隐私部位,设计者还特意将其隐私部位扩大制成肉色硅胶以供孩子揉搓解压。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商家竟如此堕落。
盲盒不是不可以有,购物本身的刺激性体验也并非全无价值,但一切商业活动开展的前提,都是要守法有序,要符合公序良俗和商业道德。尤其是针对孩子的市场行为,更要体现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一种正向引导的力量。那些三无、色情、高价盲盒,毫无疑问是和这种理念背道而驰的。
对此,一方面,要尽快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前不久,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拟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这就很有针对性。须知,法律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事实上,8岁的门槛设置,在一些地方已经在进行,只是有的缺乏执行力。上述报道就有一个细节:在文具店盲盒卡片售卖区,赫然张贴着一张《阳光公约》海报,其中第三行写着“未满8周岁的顾客,在门店购买卡游产品必须在监护人陪同下进行”。然而前述在此处购买盲盒的小朋友,只有7岁,是独自一人购买。
面对这种有规定却不执行的现象,就不得不提“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性的执法检查力度。当下正值新学期开学不久,对于校园周边的文具店,要不定时地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盲盒,对相关店家依法做出处罚和警告。对违法违规行为比较严重的店铺,还可以给予停业整顿、通报曝光等处理,以儆效尤。
我们常说,校园安全无小事,校园周边的安全,同样无小事,那些文具店、便利店,也是构成孩子小小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任凭校园周边的问题盲盒泛滥,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制造一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它们对孩子消费观念和心理自制力的负面塑造,可能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加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