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承明制,清庭的许多制度承接的明朝,但总有些例外,比如说上朝时的一些礼仪和称呼,"天子"进一步的高大,臣子们则变成了"奴才",老百姓的地位似乎进一步的降低,比如说"轿子"这个东西的大范围应用。
轿子勉强能算作古代交通工具的一种,其历史非常悠久,但宋朝的时候才出现"轿子"这个称呼,且坐轿子有许多的规矩,一般没什么官员会坐轿子,因为轿子是用人来抬的,把人当做畜生一样来抬自己,不符合那些士大夫的理念,所以当时人大多骑马,除非是那些年迈的老者会坐轿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生怕手下的官员懒惰,故而规定文武大臣都要骑马,不能坐轿,只有清朝时期轿子遍地开花,底层人民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坐轿子也成为了一件平常的事,不得不说清朝的这种"奴才"观念也造就了许多的就业机会。
清朝规定,在京所有的官员一律不得乘坐八抬大轿,但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三品以下的只能坐两人抬的轿子,但这种两人抬的轿子一般都是锡顶的黑色轿,而民间多是颜色朴素的青布小轿,所以论规格,肯定要高的多。
虽然清政府允许官员坐轿子,但事实上,清朝很少有官员愿意坐轿子去上班,有些官员宁愿走上一小时的路程去上班,也不会选择去做轿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谭嗣同,他就是一个典型不坐轿的官员,他每天都要走一小时的路程去办理公务的地方,像他这样的官员还不在少数,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现实。
康熙时期,官员的俸禄就只有普通的俸禄,按照品阶的不同发放,一般一品大员每年能拿到的俸禄是一百八十两白银外加就是石的米,二品一百五十五两外加奉米七十七石左右,然而这种官员只占朝廷的少数,大多数的低级官员,就拿七品来说,每年只有四十五两的俸钱,九品之流更是只有区区的三十两。
当然,这些远比平常百姓一年的收入要多的多,尽管雍正乾隆增加了不少官员的收入,却仍没多少人将俸禄花在坐轿子上面。
一般一个轿夫一年的工钱在三四两白银左右,但是最低规格的轿子需要最少需要两个轿夫来抬,但往往真正轿夫的数量远不止两位,因为一顶轿子加上其中做人的重量,通常情况下是两百斤左右,所以对轿夫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要是走长途的话,再壮的轿夫也受不了,因此还需要有一队轮班的轿夫,路途越远,所需轿夫的数量就越多。
因此不是官员们不愿意坐轿子,只是囊中羞涩,试想整个大清国能有几个和珅?大多数的官员还是以俸禄为生,更何况走路有什么不好?不仅能省钱,还能强身健体,放到今天,那妥妥的是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