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是精致和美丽的,如“锦绣”一词,就是以织锦和刺绣来借指美好的事物。就刺绣产品而言,丝织品有了刺绣的装饰,既能在外观上变得更加美丽,又能在图案的选择上彰显身份、区分阶级,同时因各地刺绣原材料的不同,又产生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就刺绣行为而言,刺绣又可称为“女红”,是专属于女性的技能,且在三从四德中“妇功”的要求下带有了强制学习的意味。刺绣产生时间早、地域覆盖广、参与人数多,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图片)
一、历史发展
刺绣的历史发展需要根据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两方面来综合分析。刺绣的起源目前暂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在远古时代且略迟于纺织缝纫技术的产生,“在衣服上画绘、刺绣某种花纹,可能是原始部族纹身黥面习俗的一种延伸”。
一方面,从文献记录看,现存古籍中对刺绣最早的记载是《尚书·虞夏书·益稷》中舜所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这十二种图像构成十二章纹,是中国封建帝制时期的服饰等级标志,也因为这句话产生了“舜始为绣”的说法。
另一方面,从考古发现看,刺绣品虽容易腐坏,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实物和残迹留存,目前已发现的文物中带有刺绣痕迹的最早出现于商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觯上,粘附有菱形绣的残迹,其绣纹组织结构为锁绣法”,由此可知至迟在商代就已经有了刺绣。总之,刺绣最初出现的时间难以具体确认,最早的刺绣也未必有实物流传刺绣出现后的发展历程则相对清晰得多。
二、地区特色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看,由最初形成时的简单装饰纹样,到后来的绘绣融合,刺绣技艺是不断提高的;而从横向的地区对比看,我国幅员辽阔,大多数地区都有刺绣的传统,但其风格和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苏、湘、粤、蜀四大名绣就是按产地来界定和命名的,类似的还有北京的京绣、河南的汴绣、温州的瓯绣等等,此外还有许多地方的刺绣并未形成专名,如陕西民间刺绣等。
各地的刺绣都有着自身独具的特色,这种多样发展情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各地的刺绣原材料和审美偏好有所不同,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深刻影响了刺绣风格的形成和定型。刺绣是要用“针”将“线”固定在“布”上形成图案的客观物质活动,这些必备原材料的选用,会非常直观地影响甚至决定刺绣的风格。
以绣线为例:刺绣成品的主体部分就是由绣线构成的,不同材质的线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我国南方地区蚕桑业发达,盛产蚕丝线,《新唐书》中就有记载“苏州吴郡,雄。土贡: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这种“八蚕丝”极富光泽感且色阶丰富,每根丝线还可以进行细致的劈丝以用于刺绣细节部分,因此所绣成品多华丽且精致,能够发展出艺术水平较高的欣赏品刺绣,“四大名绣”就全部产于南方地区。而不易获得蚕丝线的地区则多用棉线进行刺绣,棉线粗且无光泽感,难以做出精细雅致的欣赏品,故多刺绣在服装和日用品上用作装饰。
此外,棉线也会成为产丝地区贫穷者所选用的替代品。除最常用的丝线和棉线外,绣线还可以使用金银线、头发、马尾、羽毛等。古人们就地取材地将这些材料用于刺绣,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地区特色风格。地方审美偏好与文化水平也是影响刺绣风格的重要因素。刺绣图案从最初的图腾展示,到后来作为日用装饰品和欣赏品,始终与民风民俗关系密切。
例如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刺绣和陕西地区的刺绣就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江南地区刺绣的特色是精致秀雅,尤以上层女性的“闺阁绣”最为著名,带有画意,艺术水平极高。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地发达的文化水平和高雅的艺术偏好是分不开的,宋明时期江南盛行学养深厚、格调高雅的文人画,文人画的特征是“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在同一时空背景下,文人画的风格显著地影响了闺阁绣的风格。
而陕西地区的刺绣也历史悠久,《诗经·豳风·九罭》中就已经有“衮衣绣裳”的记录,但在后世“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的民风下,逐渐形成了奔放粗糙的刺绣风格,喜庆热闹,色彩艳丽,不重细节,与江南刺绣的清雅含蓄完全不同。刺绣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鲜明地展现了地方特色。
三、阶级差异
刺绣不仅具有审美上的价值,还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被赋予经济与政治的意义,成为一种象征物。在刺绣生产的专门化过程中,刺绣的制造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而在民间,又普遍存在非专业刺绣者自产自用的情况。相同的是,在这两种模式中,刺绣的制造和使用都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刺绣的使用者身份是有阶级差别的。在刺绣出现和发展的早期,技术尚未普及,刺绣品珍贵且稀少,专供贵族使用,是高贵身份的一种象征,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制了章服制度。之后刺绣虽逐渐变得普遍,但仍保持了标志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作用。如汉高祖时专门规定“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纻罽”,后世也通过在官服上刺绣不同图案来区分品阶。上层阶级一直将刺绣视作珍贵美好之物,还体现为刺绣在国家中既能由下向上成为“贡品”,也能由上向下成为“赐品”,还能由内向外成为“礼品”,承担不同的职能。
尤其是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刺绣经常被皇帝郑重地选做礼品,由此在表达友好的同时还能夸耀天朝上国物产丰富与技艺高超,从汉代的“单于每入朝,其赏赐锦绣、缯絮辄加厚于前,以慰接之”,到晚清时政府主动将沈寿所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与意大利,在在说明刺绣可以作为国宝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刺绣的制造者身份同样带有阶级色彩。刺绣生产的专业化产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存在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刺绣匠人阶层。据文献记载,汉代官营手工业中就已经设置为皇室贵族织造和刺绣服饰的机构,“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史”。这些从业于官营刺绣机构的匠人们只负责生产刺绣品,与此后的流通、消费和使用等过程并无关系,故而他们只被视作生产刺绣品的工具,并不被历史和文学书写,自身也处于失语状态,几乎没有关于这一阶层日常生活与工作经验的具体记录。
在民间并不存在专门刺绣机构的情况下,更普遍的情况是刺绣的制造者同时也是使用者,不同阶级的妇女都会学习刺绣,使得会刺绣的女性人数远大于识字的女性人数,她们所绣的物品多为自用或出售,属于刺绣的非专业生产。
刺绣在民间的生命力同样旺盛,汉代时就有“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的说法;宋明以后受到良好的知识和审美教育的闺秀们善作闺阁绣;明清时更是产生了专用于市场交易的商绣和少数生产这些绣品的绣娘;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专门的刺绣职业教育,从相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将刺绣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从而获得独立于家庭之外的社会身份,这具有促进女性经济独立与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
四、性别专属
刺绣是女红中的重要门类。女红,读为nǚ gōng,也可写作“女工”“女功”等,旧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我国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为男耕女织,刺绣一直是专属于女性的活动,也正是从侧面说明刺绣乃闺阁中事,具有公认的性别属性。在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刺绣不仅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而且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她们可以通过刺绣来表达情感、彰显妇德、进行知识传递,等等。
民间常有女子以绣传情,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况在民歌和叙事文学中尤其多见。民歌《绣荷包》《绣灯笼》等与刺绣物品相关的篇目,且这些民歌多与爱情相关,“小小绣品虽然不大,但若要将其置入民俗事象中去看,却可以被视之为是一种符咒,由此意象,女子可以具有让对方发现自己美好的魅力,使男方紧紧依附于她,男性也可以用与之相关的东西来赢得女子的欢心。”叙事文学中,更有许多女性主动将自己亲手刺绣的物品赠与心上人来表达爱慕的桥段,如《醒世恒言》中的一个故事写到当有男性恳求幽会时,“此女欣然领受,解腰间绣囊相答”,就是用绣品作为凭信,代替不便直接言明的话语来表达情意。
女性以做绣品表达爱情期待还突出地体现在婚前专门刺绣带有鸳鸯等吉祥图案的绣被、绣鞋等作为嫁妆上,可以说,刺绣与女性的爱情和婚姻联系在一起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对于古代的妇女而言,刺绣还具有彰显妇德的意义。班昭在《女诫》中重申了《礼记》提出的德、言、容、功为女子“四德”:“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此后,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男主外女主内成为确定的规则,刺绣作为妇功中的一项,因其在室内就能完成的空间便利性,又可以体现妇女贞静与耐心的精神特质,而具有了彰显妇德的意义,甚至成为衡量女性个体价值和家庭价值的一项重要标准,“构成了一种象征性资本”。父母们还会将“绣”字用在女儿的名字中以表达一种期望或祝愿,如俞绣孙、蒋绣征等,还有蔡紫琼字绣卿、董世蓉字绣霞等;女诗人们还会主动将“绣”字用作自己的号,如毕汾号绣佛、姚益鳞号绣严等,都可见“绣”字所承载的正面价值。
刺绣还可以被视为专属于女性的知识领域,女性可以由此进行知识传递,并构建同性友谊。如史学家高彦颐所说:“刺绣远远不止是女儿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一种技巧,而是士绅阶层的妇女向下一代传递她们的女性文化,以及她们的情感和梦想的一个渠道。”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受教育权是有限的,她们中的许多人难以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记录生命和抒发情感,而这种缺憾恰好可以由刺绣来弥补。妇女刺绣技能的学习多是家传,如母亲传给女儿、婆婆传给儿媳等,由此构成了女性代际间的知识传递;同时,姐妹间共同刺绣也是彼此沟通情感、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女性在刺绣活动中真正构建了具有文化意义的同性社会领域。
此外,正因为刺绣是专属于女性的领域,所以“妇女不但视刺绣为她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以及习行的一种,如学识、书法、绘画、诗歌等,而且她们也视自己为这个领域里真正的实践者和权威。”明清时期,上层妇女能够参与的知识领域其实并不少,如文学、音乐、书画等,但女性在这些领域中只能算作参与者和学习者,作为权威人物的仍旧是男性。在刺绣中则不同,妇女完全可以成为此领域内的最优秀者和知识权威,在道德允许甚至鼓励的条件下争取到知识权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刺绣可以被看作是女性在有限的自由范围内,进行同性文化构建和知识赋权的积极探索。
总结
综上所述,刺绣历史悠久,最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同时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地方刺绣水平、审美、题材不尽相同。同时,刺绣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会刺绣的女性,文化水平远高于不会刺绣的女性。另外,在社交工具匮乏的古代,刺绣往往被当做一种友谊传输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