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天天热门:清末“一代宗师”杨露禅孙禄堂为何不考武举?不是不考,是考不上

2022-10-19 17:31:23
A+ A-

要说清末“一代宗师”杨露禅孙禄堂为何不考武举便要从武举地位、武举内容、武举考核及时代原因几个层面出发了。

杨露禅和孙禄堂这样的武学“一代宗师”拥有着雄厚的武学实力及经验那么为何在武举的历史上没有他们的名字?是他们不屑于考?是不想考?原因其实很简单,单单只是考不上。


(相关资料图)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为何身为“一代宗师”的杨露禅及孙禄堂会考不上武举。

从武举地位出发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国内经过虎门销烟、闭关锁国,国外资本主义革命、工业革命的变化之后,清朝时期面临的处境十分的复杂,国内在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之后,断了许多外贸商人的路子,科举成为了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如何能够一飞冲天的唯一路径。

科举分为文举及武举,本文论述的主要是武举,武举主要是为国家笼络有才华的武人,为国家在军事等方面作贡献。可虽然文举和武举同为官府官方的科举考试,可武举自出现以来地位便不如文举来的重。

我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上千年,中间经历数次变化,从一开始的仅以推品行,推在当地有名望的读书人到后来系统的科举的建立,可这些是由文举先开始的,武举一直到唐代武则天之时才出现了武举。

武举是后起之秀,相较于武举,文举更加得朝廷的注重,历朝历代对于武举的举行时间偶尔是随着朝廷需求而定的,没有具体的时间及年限规定,而文举一般来说均是三年一次.

若遇皇帝急需人才甚至会有一年一次的,每一次的文举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弄的全国家喻户晓,阵仗可谓是十分之大,可武举的举行却往往不尽人如意。

二、武举内容的死板,不适时代的变化

因为武举地位问题,不受朝廷的重视,于是往往武举即使是进行了有人当上了武状元没有多少得到了国家的重用。

历史上有名有望的将军大多也不是武举出身,于是这又间接的导致了武举结果的鸡肋,长期的不受重视,使得没有多少人在武举考核内容上下功夫,武举变得越来越死板,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因为武举内容的死板,很多习武的人往往存在着一些傲气,对于武举一些完全不合时宜的考核觉得不屑一顾不愿意去参加考核,还有一些人即使本心是想参加考核的,但是想考也不一定能考。

武举考核其实内容绝大部分与武艺是否高超无半点关系,更多的更取决于力量和体质,而文章标题中提及的杨露禅和孙禄堂二人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武举考试,这不是因为他们个人本心的不愿意,而是在清朝的武学制度之下,一代武学宗师杨露禅和孙禄堂根本没有办法获得允许去参加考试。

武举由武则天时期开始,最初完全是由朝廷的兵部一手承办的,兵部承担了武举考核的重任。

武举考试的内容包含很多,其中包括了摔跤、骑射等等内容,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武举的考核内容有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其不仅考核体力方面,还融入了笔试军事谋略方面的内容。

这些都要求参加武举的人不仅体力方面要好,还必须要对兵法内容十分详熟,可以对谋略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在武举考试中争的一席之地。

清朝,武举考核内容融入了更多,武举内容又增加了步射、骑马射等多项内容,这对于武举考试的考生来说又增加了难度。

武举合格者之后再进行笔试,而因为考虑到参加武举的人大多数从小习武但没有读太多书的人,是以朝廷对于武举的文试的要求并不算是很高,随着参加武举的人统一文化水平都不太高的现实原因,至清朝,朝廷对于武举的文试要求一降再降已经变成了对于武经的默写了。

但是很明显的是,虽然朝廷对于武举文试的要求降低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但是同时也降低了武举的考核水平。

朝廷推行武举是想要笼络朝廷可用的将才,若是选上的武举状元只是一个空有体力会被武经但在谋略军事上一窍不通的莽夫,这样的人又如何在战场上与敌人一战高下?

对于古时候那些原本就鄙视的人来说,这又直接的加重了他们对于学武之人的鄙夷。

三、武举考核与武学大师扬名重点不一

杨露禅、孙禄堂是清朝时期的武学名师。杨露禅自小习武,在多年的习武经验之下,他自创了杨氏太极拳,武功十分的出神入化,精妙绝伦,他的自创功夫融入了各家的长处又有自己的特点;

孙禄堂的太极拳也十分的出色,他创立的孙氏太极拳十分的实用,在晚清之时杨露禅、孙禄堂二人甚至被称为十大武学宗师。

那么身为一代武学大师的二人本身武功自然是高超的没有问题,那么为何二人都没有去参加武举考试,而是不约而同的以开武馆谋生?

首先,无论是杨露禅还是孙禄堂二人擅长的功夫都是太极拳,而太极拳这套拳法原本并不是什么十分凌厉的功夫,其讲究的是依靠阴阳之说,道家之变,他们二人的身形瘦弱,但是却依旧能打得过比自己体型壮上许多倍的壮汉,此为太极拳之奥妙。

他们二人并不符合清代武举考试标准的那种力量型选手,他们追求的是武学的变化,武学的奥妙,而清朝武举考试的标准更多讲究的是硬碰硬,非常直接的比拼。因此,即使是杨露禅、孙禄堂二人想要参加清朝武举考试,以武举考试的标准怕也是非常难的。

总结

若制度无法为社会现实提供更加有益的结果,最后也只会变成埋没人才的陋习。清朝的武举制度便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其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它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更多的是非常死板的选拔标准和固定的比试项目。

这样固定的考试内容会直接造成一个结果的产生,就是有一些人明明武功十分的高强,但是完全的硬碰硬及各项硬性的标准直接造成了这些武功高强的落入下风,这也导致了一个可能。

就是最后武举产生的武状元就是一个许多十分排斥的莽夫,空有力但无智谋,这是当时朝代的人十分厌恶的武状元的模样。

可是令人嘲讽的是,在清代的那套武举考核标准下,它无法留下真正武功高强的,那些武功高强的往往一些死板的项目和肉搏战败落,最后能通过所有考核的人在所有项目能够达标,说明了他在身体方面并无缺陷。

但是却无法保证其武功是否真的是高强的,其智谋是否真的达到了一个领兵上战场的标准。

总而言之,人才,无论是到了哪个时代都是极为重要的,只有拥有足够多足够顶尖的人才,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加的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清代的例子为今天的我们提了一个醒,它时刻的警醒着我们应与时俱进,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顺势而为。

责任编辑:bH_0329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