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天上的敌机,已经被炸得不成人形的炮兵排长张飞,用他残破的躯体,发射出了最后一发高射炮弹,一架想俯冲扫射的敌机被打中。由于武器装备的悬殊,虽然没能阻止敌人扔下大量的燃烧弹,但是成功诱使敌机把燃烧弹扔给了自己。
面对千度高温的燃烧弹,排长张飞目视前方,毫不畏惧。从他眼中传递出的是对敌人的蔑视,对胜利的信心,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念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性。
(相关资料图)
在金刚川水路唯一的木桥,瞬间成为敌机狂轰滥炸的目标。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在抗美援朝战争末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争取谈判的主动权,志愿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城战役。
根据人物原型爆料,在这场大型战役中,最让他难忘的是发生在金刚川的战斗,因为金刚川是我军最后一次大型战役的重要军事通道。尤其这里的水路通道,直接关系到运往金城前线的兵力和军事物资,因此在金刚川水路唯一的木桥,瞬间成为敌机狂轰滥炸的目标。
此时的金刚川已然成了最惨烈的战场,这当然吓不倒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敌人越残暴,我们越顽强。
为了更好的还原1953年发生在金刚川的这场惨烈战斗,为了更好的刻画出志愿军战士的作战状态,演员吴京和张译提前半个月接受高射炮训练,力求熟练掌握每一个操作环节,力求更加真实的还原每一个作战细节。在拍摄过程中,张译饰演的炮兵连的排长张飞,因为太入戏,看着敌机坠落时的激情怒吼,让他一时间缺氧眩晕,无法继续拍摄。当然,这样的拍摄插曲还有很多,例如吴京饰演的前连长关磊,提前进入部队体验生活;邓超饰演的步兵连长高富来,突破自己,首次尝试家乡方言,他们都为更好地融入角色付出了很多。
志愿军仍然毫无畏惧,英勇地向敌人的战机发出必胜的怒吼。
金刚川的夜晚灯火通明,护桥的战士们正在紧锣密鼓的修缮着木桥,前往金城前线的大部队和物资正在桥边有序的等待和隐蔽着。
虽然夜晚可以更好的保护志愿军的行动,但是掌握制空权的敌人,却不可能轻易的将夜晚拱手相让。因此敌人不断派出轰炸机和战斗机,夜战成了影片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支援护桥任务的炮兵排成为打击敌人空中力量的主角。虽然炮兵排的战士们弹药不足,高射炮也仅仅只有两门,但是他们仍然毫无畏惧,英勇地向敌人的战机发出必胜的怒吼。
影片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出夜战的残酷性和震撼性,导演放弃了用无人机拍摄,因为无人机的高度和速度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导演果断要求特效团队制作了多个不同尺寸的飞机舱,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从天上俯拍的镜头,不但能够让敌人战机的高度和速度达到预想的真实效果,而且能够更加真实的还原我们地面的炮兵,对空战斗的真实场面,以及被敌机扫射的惨烈,从而高度还原这场战斗让人震撼和泪目的过程。
志愿军用血肉之躯筑起胜利之桥,筑起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民族血性。
战斗瞬间进入白热化阶段,敌人的战斗机不断扫射,轰炸机轮番轰炸,金刚川上的重要军事通道——木桥,不断被摧毁。据人物原型爆料,志愿军战士顶着敌机,多达七次,不断地重新修复木桥,甚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通往金城前线的通道。
看着这场物资和装备不对等的惨烈战斗,不得不说,特效团队的努力是成功的,再加上演员对角色的激情投入,确实让人在震撼中,清晰地感受到1953年金刚川的护桥战斗,是抗美援朝末期最惨烈,最勇敢的战斗。无论敌人投下多少燃烧弹,毁掉多少次水上通道,即便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被燃烧弹千度的高温,化为英雄骨,也仍然屹立在桥头;即便我们的炮兵排的战士们被燃烧弹千度的高温,化为英雄魂,也仍然气贯苍穹。
影片的剧情发展到这里,自然而然的进入了高潮阶段,不但让我们真实真切的感受到金刚川战斗的震撼和惨烈,也由衷地赞同原型人物的感受:最让他难忘的是发生在金刚川的战斗。看着用血肉之躯筑起来的人桥,看着飞奔在人桥上的志愿军作战部队,请问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迈向胜利的脚步?再次把目光聚焦奇迹般的震撼人桥,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的胜利之桥,筑起的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民族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