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有一篇文章,介绍了耆英年轻时就开始攻读唐代名臣陆贽的《唐陆宣公集》,并介绍了陆贽的生平与著名奏议。其实,后来的耆英不仅重订再版过《唐陆宣公集》,还曾专门向道光皇帝上有密折,缮进《唐陆贽守备事宜状》一折,并密奏《练兵储饷等事宜》片一件,建议如何应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御敌之策。
▲耆英画像。
在那篇文章中,笔者就从史料中发现,1804年耆英18岁时,曾在明万历三十四年绣谷肖川吴继武光裕堂刊本《唐陆宣公集》22卷本扉页上,题有"嘉庆九年甲子雪窗记"题字,署名"介春"。书内有朱笔批点。由于陆贽的奏议主要涉及国家治理理念与实践,这两列耆英题字,表明很年轻的耆英已经在为成为一名大清国政治家作准备了。
(相关资料图)
据相关史料记载,耆英还重订有《唐陆宣公集》24卷。据美国人A?V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记载。耆英在一些学者的协助之下,曾经编纂过唐朝政治家陆贽的文集,名为《唐陆宣公集》24卷,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刊印。
该书曾被收入民国时期出版的《四部备要》丛书之中,著录为《唐陆宣公集》(二十二卷增辑二卷) (唐)陆贽撰、(清)耆英增辑。
《四部备要》为中华书局1920年至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这部丛书收书336种,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用丁氏仿宋活字排印,个别影印。这部丛书性质和《四部丛刊》相仿,但《四部丛刊》着眼于选择宋元明珍本影印,而《四部备要》则偏重于实用,主要选印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可以说是当时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常备书籍。
▲清代道光朝耆英重订本《唐陆宣公集》书影。
▲清代道光朝耆英重订本《唐陆宣公集》书影。
在耆英重订刊印《唐陆宣公集》的同一年,耆英曾向道光皇帝写有密折,缮进唐臣陆贽的《缘边守备事宜状》并密奏练兵储饷等事宜。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官兵曾经对英军奋勇作战,不怕牺牲,万计勇士,血洒疆场。有父子前仆后继者,英烈壮举。更有阖家殉难者,为国尽忠尽节。然而总体上,都屡战屡败,失地弃城。耆英经过细心观察,盘旋思索后指出:"是疏防于平时,非贻误于今日。"(见《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五730页)
他还进一步分析说:"不在兵力之不厚,而患兵力之不精,不患谋略之不周,而患攻剿之不得其势。"(见《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五247页)这些观点在当时看来颇有见地。
当然今天以我们的眼光来看,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还是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所致,如主要是长期闭关自守,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落后。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那时的人们还很难看清楚。
▲耆英重订本《唐陆宣公集》的陆贽画像书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秋,耆英经过长期酝酿和慎重考虑,向道光皇帝缮进《唐陆贽守备事宜状》一折,并密奏《练兵储饷等事宜》片一件。
他在奏章中建言,唐臣陆贽《缘边守备事宜状》一疏,于理兵储饷,再三致意,曲尽边防要领,请道光皇帝敕海疆诸臣录置座右。并说,练兵为边防先务,兵丁技艺之优劣,视将备操演之勤惰,请责成提镇随时考核,据实举保。又指出,各关税饷所余,可资储备,请于海关征纳尾银,核定数目,奏交各省藩库存贮。储饷以备非常,预筹乃可免支绌。积之既久,军实自益充裕,则可转饷无竭。
▲道光皇帝画像。
道光皇帝于八月二十日(10月9日),下诏沿海盛京、直隶、江南(清代习惯指江苏、安徽两地)、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七省将军督抚,不动声色,严密筹办。并谕示,将唐臣陆贽《缘边守备事宜状》,咸录一通,置诸座右,务宜惕目警心,反复寻绎斟酌,以求其当,变通以适其宜,于筹策边防自有裨益。并将耆英密陈《练兵储饷等事宜》片钞寄阅看。(见《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七714~715页)
▲耆英画像,绘制于耆英向道光皇帝上奏密折后的第二年,时任两广总督。
可见,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统治阶层对此是有反思的,而且也分析查找认定了失败的原因,提出了改革措施。道光皇帝对耆英的建议也很重视,要求各地封疆大吏、统兵大员予以重视,"务宜惕目警心,反复寻绎斟酌,以求其当,变通以适其宜,于筹策边防自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