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古代将领,多数人脑海之中会想到诸葛亮。在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上至八十老翁下到十岁孩童,几乎没有一个不对诸葛亮赞叹与钦佩。
正史中的《隆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都是对诸葛亮刻画与塑造,刘备能够建立蜀汉并立于三国之中他也是居功至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刘备与诸葛亮虽然成就了伟大的功业,但在他们的军事生涯之中,几乎没有什么战役是与一起联手完成的,亦或者说刘备打仗很少带诸葛亮。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诸葛亮新野之战一战成名
公元202年,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后者答应了刘备同意以军师的身份出山,并帮助刘家光复汉室,虽然诸葛亮名气大,可兄弟三人还是依旧对他的能力抱有怀疑。
关羽和张飞甚至无比轻视诸葛亮,认为他仅是徒有虚名之辈,新野之战则是刘备三人检验诸葛亮实力的第一战。
虽然有抗敌的决心,无奈刘备军实力实在太弱,正面出击必定是会被曹操全歼的。
刘备主张养精蓄锐,不与曹操军队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利用对地形的熟知来防御曹操。诸葛亮则选择了完全不一样的战术,他主动出击正面迎敌,欲将进攻的曹军杀得措手不及。
刘备军中两派人争执不下,关羽和张飞一度想要将诸葛亮踢出指挥层,诸葛亮也不甘示弱,拿出了当时刘备三顾茅庐时给自己的宝剑号令关、张二人,颇有一股还没开打就要内讧的感觉。
最终刘备率先妥协了,他同意让按照诸葛亮的方式对付曹操,此时的刘备并不是对诸葛亮抱有信心,而是在试探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有真才实学。
没有了后顾之忧孔明放开手脚去干了,他在长野排兵布阵城中将士一级戒备,没有人示弱也没有人撤离,摆出了一种想要正面迎击曹操大军的景象。
曹操的前线侦察兵报告了这一反常景象,搞得曹丞相满头雾水,明明刘备军力不如自己,此时脱战逃离才是最好的选择,为何却要迎难而上。
疑惑归疑惑这种有机会吃掉刘备,甚至灭掉刘备的机会曹操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他让夏侯惇、李典等人率兵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结果在博望坡被打得大败。
等到曹军意识到危机已为时已晚,诸葛亮的第一战使得刘备军占据上风,奠定了自己在蜀军中的地位,而这也是他与刘备、关羽和张飞为数不多的合作。
三顾茅庐顾了个寂寞,刘备后期基本不如诸葛亮?
新野之战最终大获全胜,刘备也安全退回了江陵,依靠长江天堑与曹操对峙,刘备与诸葛亮的搭档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三顾茅庐的成效似乎出现了。
只是,回看此后蜀汉的关键性战役,诸葛亮与刘备似乎没怎么搭档过。赤壁之战时,刘备招架不住曹操之力选择与孙权结盟,诸葛亮则被派到了后方舌战群儒。
诸葛亮抵达吴国唬住了一众江东元老,让吴国的智囊团们感到自愧不如,与周瑜的交锋更是让孙权都啧啧称奇,感叹刘备手下人才充沛以及人才的强大。
不管正史、野史中借东风、草船借箭多么耀眼,诸葛亮却始终不在刘备身边,这两人的关系虽称对方为自己的知己,似乎从来不合作行动,仿佛之间有什么隔阂一般。
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刘备得以巩固自己的势力,而后他便开始向巴蜀一带进军,开始了自己的宏图伟业。
按理说,诸葛亮作为媲美郭嘉一样的存在,理应像郭嘉跟随曹操一样贴身献策。
然而,刘备入川时诸葛亮却被留在了荆州,与关羽一起守护这个重要却不关键的地盘(荆州虽然重要,但迟早要还给东吴,刘备的战略在蜀中)。
益州之战,刘备多是与凤雏庞统搭档,直至庞统去世卧龙才从荆州赶到前线战场。可即使如此,每当刘备在前线作战时,依旧不需要诸葛亮出手,丞相被安排在后方负责后勤工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中之战,作为巴蜀与关中的门户要地,汉中之地何其重要。然刘备则是让法正与黄忠合作,却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第一线,这也让人很不解。
对于这样一点曹操曾给出了五个字的原因,那就是“诸葛亮谨慎”,这五个字的评价可谓是洞若观火。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他不打无准备之仗,行兵打仗非常谨慎。
对于创业的人员来说,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在谋划之中,根据时局调整自己的策略,靠着敢闯敢干的劲头才能打下一片天地,刘备、关羽和张飞都是此类人。
反之诸葛亮与刘备的性格截然相反,若是事事都讲究谋定而后动,刘备在蜀中的事业或许很难发展起来,但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却适合搞后勤,如此也就有了刘备在前线打仗,诸葛亮稳固后方,虽合作不多却是分工明确。
诸葛亮的谨慎,换来白帝城托孤
不光是曹操看出诸葛亮的这一特点,刘备也对诸葛亮了如指掌,这才有了后来的白帝城托孤。曹丞相曾说“刘备太重义”,乱世之中的征战,只有心狠手辣才能够活到最后。
刘备重情重义的性格也许在和平时期是个明君,可在群雄割据的年代只有覆灭的命运。
孙刘联盟经历了短暂的和平后,刘备与孙权之间逐渐产生了间隙,双方开始就荆州问题僵持不下,最终导致联盟破裂引发了孙刘战争。
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人杀死,刘备悲痛欲绝集大军前行讨伐东吴,东吴虽然实力不强但也不是弱旅,强行攻打很难取胜。
刘备早已被复仇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只想着早日为兄弟报仇,面对诸多大臣的数次进谏视而不见,一意孤行出兵东吴。
东吴乱成了一锅粥,所有人都不愿扛起与刘备正面作战的任务,危急关头陆逊站了出来,接手了东吴军的指挥权,战争早期他故意装作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蜀军深入,战场一步步来到了夷陵。
当时天气炎热,刘备为了不让士兵忍受酷暑在树木丛之中扎营,就在此时陆逊立马放火烧林,刘备大军被烧了个片甲不留。
诸葛亮在后方听闻火烧连营一计后大惊,连忙前往前线支援自己的主公,两人于白帝城相遇。
当时,蜀国的重臣有很多,比如经济大才刘巴、重臣李严董允等,然思虑再三后刘备却选择了诸葛亮,主要就是因为他为人谨慎,做什么事情都能够面面俱到,这样的人无疑是拯救蜀国的最佳人选。
刘备病死在白帝城,诸葛亮毅然决然地扛下了拯救蜀国的责任,他一边抵御各方的政权的侵略,一面又与东吴修好了联盟,这才挽救蜀国与为难之中。
诸葛亮的谨慎在北伐战争中也有体现,街亭是第一次北伐的交通要道,当时诸葛亮身边的亲信都派了出去,唯有魏延能够担当此任。
可街亭太过重要,诸葛亮不怎么相信魏延,为了稳妥而选择亲信马谡。他交代马谡按照自己的吩咐阻击曹军即可,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岂是能够完全安排好的,后面就有了马谡失街亭。
倘若诸葛亮对魏延多一份信任,稍微冒一点点险而选择魏延,或许局面就不同了。
总的来说,谨慎是诸葛亮的代名词,这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对于创业时期的刘备来说却不是“必需品”。
他需要的是能够开疆拓土的猛将与奇才,所以庞统、法正才会身处战争前线,而诸葛亮基本都在后方搞后勤。
直至庞统、法正等人先后去世,刘备也在白帝城结束了自己的传奇,诸葛亮才被推到台前,靠着自己“文治”的能力一点点挽救蜀国于为亡之际。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