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赵光义病逝,太子赵恒继位,文武百官欲行叩拜大礼。此时,宰相吕端却立殿而不拜。太后大怒喝斥道:“还不快快行跪拜之礼!”吕端抬起手喊道:“且慢”。
(资料图)
新帝继位,当朝一品宰相不跪,仪式还如何继续下去呢?只见,吕端挺直腰板,未经任何人允许,缓缓走向天子宝座,伸手掀开殿上的帘子,一探究竟。吕端的行为引来堂下百官的疑惑,心里打鼓:这位老宰相究竟要干什么?是糊涂了吗?说起来,吕端还确实因糊涂,被贬官一次。北宋期间,战事不断。皇帝下旨:私人不得买卖竹木 。因为这些东西在古代是制作兵器的原材料。当时有人找到吕端,希望能行个方便。吕端认为是小事,于是一口答应。谁知,没多久,东窗事发,他就被贬到驻马店去了。后来,吕端因办事稳妥,又有胆识,很快升迁成为开封府通判。
但好景不长。一次,吕端惹得龙颜大怒,赵光义气愤之极,下令:找一副最重的枷锁,套在吕端身上,然后发配商州!并下令,不许骑马,不许坐船,更不允许坐轿,从开封到商州,快600多公里,走着去!结果,吕端跟没事人儿一样。等到官员去找他时,他笑着说:“来,给我拷上。烦请诸位等我一会,文书签完,即刻上路。”三个月后,赵光义冷静下来,觉得对吕端的处罚有点重, 心生愧疚,招见了他。殊不知,吕端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他冷静地说:陛下,臣有罪,罪不能赦,请求严加惩治。旁边的官员目瞪口呆,赵光义沉思片刻后,说道:朕自识卿。当下,吕端回到开封府,还官升一级,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渐渐地,吕端的官越做越大。史料记载,赵光义决定任用吕端为宰相时,有人提出质疑,理由是:吕端为人糊涂。然而,赵光义却胸有成竹地反驳: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就这样,吕端在60岁时成为第一宰相,与寇准轮流掌管相府大印。公元997年,赵光义箭伤复发,不愿上朝,将所有朝政都丢给吕端和寇准,自己养病去了。他更是下达手谕:没有吕端的认可,公文不许呈给皇帝。事实证明,皇帝的眼光是极准的。若赵光义泉下有知,也会因自己的英明决定,含笑九泉。同年3月,赵光义病逝。人刚死,皇后李氏就按捺不住了。说起来,李氏是个不幸的人。据记载,李皇后曾有过一个孩子, 但不幸夭折,之后就再没能怀上。
深宫大院,没有子嗣无法立足。于是,李皇后抚养了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赵光义很喜欢长子,还曾以储君的身份来培养。李皇后更是对赵元佐照顾有加,比亲儿子还亲。原以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赵元佐意外疯了。李皇后多年的苦心化为泡影,她不甘心,也不想认输。凭借后宫之主的地位,她不断笼络朝中武将。另外,还找了一位极具份量的宦官首领:太监王继恩。王继恩是谁?他正是22年前,第一时间向赵光义通风报信,助其顺利登基之人。结果22年后,他重操旧业,与李皇后联手,拥立疯子赵元佐为帝。就在二人以为一切板上钉钉时,吕端把一切都搅黄了。
据记载,赵光义刚咽下最后一口气,王继恩就动手了。他第一时间跑到宰相办公室,说:太后有令,请各位立即前往,商议皇位继承之事。这时,有大臣痛骂道:商议?国家有太子,有储君,还商量什么呢?在一片嘈杂声中,吕端慢悠悠站起来,说:好啊,我马上去。王继恩一听,简直开心到发狂。挑明了要证 变,吕端竟然同意。心想真是个老糊涂呀!结果,吕端刚迈出一步,漫不经心说了句:等我一下,我去诏书阁拿墨诏。(即遗诏)王继恩一听大事不妙,怎么还有遗诏,但如今大事要紧。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诏书阁。王继恩在前,吕端拖着胖胖的身体紧随其后。王继恩先于吕端冲进诏书阁,翻箱倒柜寻找遗诏。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冲进诏书阁的一刹那,他的人生就此定格。因为,身后的大门传来“嘎吱”一声,以及清脆无比的落锁之声。
看着门外吕端,那张弥勒佛似的笑脸,王继恩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竟然被算计了!失去王继恩这个大帮手,李皇后依旧心存幻想,坚持要立疯子为帝。这时吕端一反以往老好人的模样,铿锵有力地说道:“先帝当初立太子,为的就是今天,岂容更有异议!”李太后美梦破碎,惨淡收场,太子赵恒顺利继位。便是开头一幕。吕端之所以不跪,是因为他发现在皇帝的宝座前,竟多了一道帘子。心想:坐在帘子后面是太子赵恒吗?会不会是李太后的阴谋诡计呢?吕端径直上前,亲手将帘子掀开,老眼昏花地看了半天,终于笑眯眯地重新下殿,率领文武百官行跪拜之礼,高呼万岁,知其原委后宋真宗对其重赏,此后宋真宗也非常敬重吕端,并一再对其加官进爵。吕端此人胖乎乎,笑呵呵,像个弥勒佛的。他的一生有“三不原则”:不与人为敌,不斤斤计较,不怕吃亏。
世人都因吕端的外表和他不计较的个性,遮盖了双眼。殊不知,小事糊涂是因为他的个性,不爱计较;大事不糊涂,是因为他拥有卓越的才能。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