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全球即时看!80年代的苏联,为何商店外总是大排长龙?

2022-10-11 20:36:27
A+ A-

对于许多人来说,苏联解体的最后几年中,商店前总是会有人排起长队,而这仅仅是为了购买一些随机上市的商品。这也是属于一代苏联人的惨痛回忆。

因为物资匮乏的缘故,苏联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迅速下降。据资料记载,当时苏联民众的早餐通常有粗面粉粥,午餐和晚餐则是速溶汤。至于电影里的香肠和奶酪,在苏联民众的餐桌上几乎见不到,如果有,那也是苏联普通民众所承受不起的代价。

有鉴于此,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也大力推行改革,其力度之大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多个层面,还深入了苏联民众的基本生活中。


【资料图】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变革之初是符合苏联人民心声的。然而,苏联的改革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都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真正弊端。为了推行所谓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甚至搞起了“禁酒令”,这让本就处在焦虑状态的苏联民众更加无所适从。

限制酒水的生产或许可以减少粮食原料的投入,但弊端也显而易见。

说句玩笑话,一个俄国人可以没有饭吃,但不能没有酒喝,酒文化已经深入了苏联民众的日常生活。正因为如此,苏联人也过上了没有酒精的苦日子,人们为了买一瓶酒,甚至要花上几个小时去排队,这种时间成本任谁也承受不住。

尽管“禁酒令”成效显著,然而谁都知道,像这样的临时措施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很快就有黔驴技穷的时候。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呢?而且,如果推行“禁酒令”这么困难的话,那么其他改变物资匮乏现状的措施又将如何展开?

1989年10月3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1990年国家计划和预算,规定90年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和非生产性建设的资金将从1989年的83.7%增长到86.7%。除此之外,消费品工业的总产值也将提高到6.7%。这是苏联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局,标志着苏联经济的重心已经从重工业转向了轻工业。

几十年来,苏联当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以至于消费资料的比重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这种为生产而生产的局面,实际上忽视了苏联民众的主观需求。长期以来,由于不重视农业,从农业中抽取资金供应工业生产,致使苏联农业产量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你能想象苏联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甚至连粮食都要依靠外国进口吗?

苏联本身的资源比较丰富,可由于社会生产中存在的惊人浪费现象,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原材料短缺问题。

据悉,浪费不仅存在于苏联高层的奢侈生活中,更普遍流行于苏联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苏联社会也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代”。基于这种原因,苏联民众利用自己享受的福利保障制度,大肆地浪费各类生活物资,而粮食的浪费更是重头戏。

根据苏联经济学家统计,如果苏联能重视农业的生产与收获,并在运输过程中妥善加工的话,那么即便使土地和畜牧业生产保持现有水平,也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的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严重浪费的经济。

进入90年代以后,苏联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消费品的短缺不仅是关系经济,而且也关系到苏联社会的根本稳定。正因为如此,苏联当局也紧急进口了一大批物资,用来缓解苏联民众面临的消费品短缺困境。而1989年增加消费品生产的经济政策,也催生了苏联经济的活力。

然而,我们要清楚,苏联经济的这种弊端已经由来已久,不是单纯靠推行几个经济政策就能完全消除的。更何况此时的苏联已陷入了政治混乱、经济崩溃的危局,所以苏联末期的改革并无现实支撑。

基于此,苏联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排队”文化,那种耐心、良好的秩序道德,令人不能不为之折服。

责任编辑:bH_0228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