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的其实是王平,这个问题咋一看,让人心里不免充满了疑惑,什么意思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后来二蛋查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才明白,这句话的确有其道理,我想大家或许会跟我一样懵,所以呢,在这里我也会写出前因后果,跟各位唠嗑唠嗑。
第一次,街亭战败护全军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渠县,本来是曹操麾下的人物,在汉中之战时投靠了刘备,自此成为了蜀汉的一员良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王平在参军马谡那儿做先锋将军,前去镇守街亭,马谡这倒霉孩子只适合做参谋,不适合做将军,舍水源而跑到山上去,想居高临下,阵斩敌将,并且还说当年法正军师以及黄汉升老将军就是这么干的。
可他没想到的是黄汉升有万夫不当之勇,现在这个时候自己这儿可没这等人物,王平屡屡劝谏,马谡还是不听。
后果不其然,街亭大败,最有希望的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后面若无赵云断后,蜀汉全军危矣。
在此次战斗中,王平表现非常亮眼,马谡的对手是谁?张郃,这个时候的张郃堪称曹魏第一猛将,同时也是天下第二猛将。马谡战败之后,麾下的将士们全都慌不择路,草木皆兵,唯独王平手上的一千人镇定自若,在王平的指挥之下,敲锣打鼓的,张郃认为王平埋下了伏兵,所以不敢追过来。
《三国志.王平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总结:如果说这次张郃直接追过来的话,那么马谡手上这近万人基本上没有几个人可以活着回去,若是第一次北伐就损失如此惨重,那么蜀汉内部绝对不敢再次北伐,至少,会绝对没有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以及姜维的九伐中原,次数肯定会降下好多,正因为王平此举,保护了大部分兵力,这次的失败是马谡一人之过,是有原因的,故此才敢再次北伐。
第二次,平魏延之乱
街亭事件之后,王平彻底踏上了名将之路,身份地位也一直水涨船高,诸葛亮再出祁山,和王平分兵两路,曹魏派司马懿攻打诸葛亮,而张郃攻打王平,在张郃的连翻攻击之下,王平坚守阵地,让张郃无功而返。
要知道,此刻赵云已死,张郃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第一武将,却在王平这里吃瘪了,王平不可谓不强。
《三国志.王平传》: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合攻平,平坚守不动,合不能克。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命丧五丈原,魏延叛乱(关于魏延到底是真的叛乱还是假的叛乱,现在还是个谜题,因为的确是疑案重重,不过和本文关系不大,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由于魏延和杨仪不合,而且魏延此人比较偏激,因为有诸葛亮的压制才一直耐着性子,此时诸葛亮身死,却把兵权交给了杨仪,魏延就生气了,直接采用了最偏激的处理方法,带兵找杨仪理论。
虽然杨仪的确不是啥好东西,但是此时占据的却是大义,王平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率军攻魏延,一战而败之,当然啊,这不是说王平比魏延厉害多少,主要是兵无战心的问题。
《三国志.王平传》: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总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想,如果是魏延掌握了兵权,那他肯定会继续北伐,而不是撤退回蜀,那么,此战蜀汉必败,为什么?因为诸葛亮的威望太高,而诸葛亮的死对蜀军来说打击太大,靠魏延一人之力,不可能打的过曹魏的。
第三次:兴势之战
这场战役可谓是影响最大的一次了,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兵十余万攻击汉中,这个时候蜀国在汉中的兵力只有三万,诸将都大惊,吓的都不敢守了,便想弃关隘,然后据城而守。
此时诸将之中,王平力排众议:“你们说的都不对,此时这种情况,如果一旦弃关,不仅会对我们的士气造成打击,魏军更会长驱直入,到时候对我们国内的破坏程度不言而喻。我们应该据关而守,刘将军和杜将军二人守关,对面要是分兵的话,我率一千人居高临下,利用地理位置阻击,我们只要拖延一时半刻,援军必到。
后来大家从王平之计,曹魏的十余万大军被挡在了关外,曹爽灰溜溜的跑回了魏国,受尽嘲讽。
《三国志.王平传》: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
总结:如果说这次没有听从王平之计,而是让对方破关,长驱直入,那么蜀汉肯定会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无疑让本来就弱小的蜀汉雪上加霜,正是王平此计,让蜀汉至少延长了十年的国运。
话说三国时代真的是群星荟萃,英雄辈出之际,不管是看《三国演义》还是看《三国志》我都会有那样一种感觉——
我去,曹操好厉害,我去诸葛亮也太厉害了吧,我靠,赵云怎么这么牛,二爷这什么骚操作,啥,郭嘉也太牛了,计谋还能这么用......
反正我是不理解现在很多喷子在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时候是什么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