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封建统治者都是愚蠢的,并非他们智力不全,而是在封建体制之下没有发现国家的隐忧,也没有发现封建体制延续下去之后出现分裂的危险。
一个国家的危险一般分为两种:内忧、外患。在一个封建国家内部,没有内忧外患,就会长久和平地发展下去。于是,很多封建国家建立的时候,开国皇帝往往要派大将出征,征服边疆的少数民族,必要的时候,还要御驾亲征。唐朝有驻边制度,派很多兵马长期驻守边疆,防止少数民族入侵。很多做幕僚的文人随军出征,长期在边塞地区居住,写出了不少的边塞诗。只是,当唐朝内部出现安史之乱的时候,朝廷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很多皇帝不得不利用神权统治人们,还要把自己塑造成为最大的神,或者是神仙转世,不普及文化和文字,实行愚民统治,其实,他们自己就是愚蠢的,并非老百姓是愚蠢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书同文,车同轨。”在文化方面贡献比较大,只是严刑峻法太过头,以至于陈胜、吴广一声呐喊,招令徒属起义,让看似强大的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封建统治者愚蠢的地方就在于自己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拥有绝对权力之后的胡作非为,套用现在的词语叫做乱作为。暴君乱作为,昏君不作为,所谓的明君只是弄了一两项惠民政策而已,到底能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他们愚蠢的地方在于,认为自己手握重权,就不去贴近老百姓了,总是高高在上,鼻孔朝天,甚至皇帝一辈子都不会走出皇宫,等于自动隔离了民间,成了一种局限在皇宫里的只能听大臣们汇报的绝对领导。如此一来,皇帝获得的就是二手资料,甚至是被严重改造过的资料。很多大臣报喜不报忧,还要沆瀣一气,互相勾连,把皇帝蒙骗得死死的,而皇帝本人并不知道被蒙骗了。直到起义军兵临城下,皇帝才知道大臣们以前说的话都是假话,再处置大臣的时候,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大臣早就逃走了,或者直接投敌叛变。可是,那又怪得了谁呢?
皇帝受制于封建礼教的约束,自我封闭,不会主动贴近民间,体察民情,也就永远不会掌握第一手资料。即便有了明代的东厂、西厂特务机构,也不会让皇帝得到第一手真实的资料。毕竟,东厂、西厂也受人控制,甚至直接受控于权势熏天的太监。一些朝代的宦官专权,外戚专权或篡权,就是这么形成的。除了皇帝比较弱小,皇族势力弱小,就是宦官或外戚蒙蔽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了。那么,处在被挟持状态下的皇帝还是皇帝吗?
当然不是了。皇帝成了被人控制的传声筒,甚至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而在封建体制内部,往往是谁掌握了兵权谁就拥有话语权,而且还能成为皇帝。宋代以前,掌握兵权的人只要带兵造反,就能推翻皇权,自己成为皇帝。后周太祖郭威是那么起家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那么起家的。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为了防止武将带兵造反,就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把兵权收归皇帝所有,不让大将拥兵自重,也就防止了大将造反的行为。不过,弊端很大,容易弄成打仗的时候“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大将领导的不是自己的兵将,而兵将跟的也不是自己平时跟着操练的大将,就容易出现磨合期的问题,甚至直接出现溃逃和惨败的情况。屈辱的南宋更是那样,打仗输多赢少,直至亡国。皇帝们难道不想改革吗?
当然不想改革,有句话叫做“祖宗之法不可变。”就是这么回事。后世的皇帝要遵从太祖皇帝的做法,一直走下去,即便朝廷出现了很多弊端,打仗总是输,也不一定能改变多少。皇帝只是为了自己享受,顺便把王朝延续下去,只要不在自己手里丢了江山就行。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只要皇帝专注于自己享受了,官员们也就专注于自己享受了,而不会专注于改善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忽略了权力的来源,而权力只会对来源负责。
权力的来源是老百姓,当老百姓把权力交上去,赋予皇帝以绝对权力,皇帝赋予官员一定权力之后,老百姓惊奇地发现,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不代表老百姓说话了,反而成了统治阶级人物,要处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制定法律的时候都要处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却不会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了。皇帝和官员几乎不会微服私访,也不会关注贫苦之人,只会关注那些权贵们。即便打官司,老百姓也占不到半点便宜。谁有钱,谁有权谁就能获胜。于是,在官本位思想的支撑之下,社会良知逐渐丧失,人心逐渐不稳定。要是遇到灾荒,老百姓就要揭竿而起了。难道皇帝就没有备好粮食和钱财应对饥荒吗?
当然没有,因为准备好的粮食已经被一些官员倒卖了,准备好的银子已经被皇族和官员花得所剩无几了,还怎么应急呢?看来,他们脱离了老百姓,疯狂造神,搞愚民统治,愚弄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他们自己。说白了,封建统治者都是自恋的一群人,也是迷信绝对权力的一群人,岂不知,绝对权力也是相对存在的,要是不用权力为老百姓办事,就会削弱绝对权力的权威和力量,最终转移到别人身上,再来一次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