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看着就让人心生畏惧,那么草地的危险程度,则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历经磨难翻越雪山之后,红军于1935年8月来到了松潘草地。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它的海拔高达3500米以上,是一片纵横约为300公里,面积约为1.52万平方公里的高原湿地。
(资料图)
那么,看上去繁花似锦的草地深处,到底暗藏着怎样的危机,红军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草地的呢?
八十多年前,当红军来到松潘草地时,这里还是人类生命的禁区。草地深处河流迂回、沼泽密布,很多看似地面平坦,野花丛生的地方,都暗藏着深不可测的泥潭,人一旦掉进去就很难爬上来。
不仅如此,松潘草地的气候也极为恶劣,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天气一日三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雨雪交加。
当时红军大多人员只穿着单衣和草鞋,很多战士夜间宿营时在严寒中睡过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由于草地上没有路,红军战士们只能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沿着牧民留下的痕迹缓慢前行。
可是,当时的松潘草地正值雨季,连天的暴雨不仅让辨别方向变得困难,也让地面湿软、河水暴涨。不少红军战士或偏离路线陷入沼泽,或被暴涨的河水冲走不幸牺牲。
尽管草地危机重重,但对于红军战士们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缺粮。
早在进草地之前的一个多月,战士们就想尽办法筹备粮食,他们将青稞做成青稞面,将牦牛肉和马肉制成肉干,尽管已经竭尽全力,可红军筹到的粮食依然很有限。
因此,战士们刚进草地时还能用青稞面充饥,不久之后就断粮了。
为了解决断粮问题,时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贺老总下令杀掉自己的战马,这匹战马跟随贺老总多年,不仅多次救过贺老总的命,还帮助过许多伤病员渡过难关,但为了让战士们走出草地,贺老总不顾众人劝阻,最后还是忍痛让人先杀他的战马。
无独有偶,当红三军团面临断粮困境时,军团长彭老总也不顾反对,下令杀掉了自己的那匹黑骡子。
当然,贺老总和彭老总的坐骑,只能解决部分战士的燃眉之急,大部分红军战士在草地中,只能通过吃野果和草根维持生命。
在出发之前,战士们曾经向当地的百姓学习如何辨认野菜。不仅如此,朱老总还曾经办过野菜培训班和野菜展览会,教战士们辨别什么样的野菜能吃,什么样的不能吃。
随后,朱老总还编写了一本《吃野菜须知》的小册子下发到连队,号召大家与饥饿做斗争。这些举措在红军过草地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红军战士就是依靠吃野菜,才得以幸存下来,胜利走出茫茫草地。
不过,草地中的野菜毕竟数量有限,当前面的部队把可以吃的野菜都挖完之后,后面的部队就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困境。
有得战士不得不去挖一种名为《黄花草》的有毒野草作为食物,因为《黄花草》虽然有毒,但战士们吃完以后只是身体有些不适,并没有生命危险,依然能保证每天的行军,有毒的《黄花草》就这样成为了战士们充饥的食物。
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红四方面军在过草地时保留下来的《黄花草》标本。它们虽然不起眼,却是那段艰难岁月的见证。
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则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红军过草地时自制的皮草鞋和草鞋、保护机枪使用的油布、盛水的水壶、煮饭的茶缸、挖野菜的小刀以及半截皮带。
其中,这半截皮带代表了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的另一种痛苦记忆。由于缺少食物,很多红军战士最后都不得不以皮带、皮鞋、皮鼓、皮毛坎肩和马鞍等皮制物品为食。这些东西即使用水煮过之后,仍然是又硬、又苦、又涩,非常难以下咽。
可很多战士甚至连这样的食物都没有,最终因饥饿倒在了茫茫草地中。有数据统计,红军在过雪山和草地的时候,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可即使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依然不忘战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门特殊的山炮,这是红军战士们咬紧牙关,用马驮、人扛的方式带着它翻越雪山、走过草地,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它和其它的文物一起见证了红军战士们在《万里长征》中,为革命信念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