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日战争是一段黑暗的岁月,也是一处任由时间打磨也无法消逝的痕迹。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相持,反攻阶段。从1938年10月份进入相持阶段,中日双方纷纷进入一场长久的拉锯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消耗,军队也变得疲软不堪。日军无力于大规模进攻,便只能从根据地着手。
重心转移,危机降临
(资料图)
随着日军攻击重心的转移,八路军的敌后抗战变得十分困难,日军虎视眈眈地瞄准抗日根据地,决定进行几次“大扫荡”。
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特殊性,翼南军区根据地成为日军准备发动侵略的目标。预感到一场大危机即将来临,翼南军区随即响应号召,开始积极应对。
首先精简部队,以团为最大的活动单位,将军队士兵层层筛选细化,领导人员也开始削减,便于政令的直接下达。
到了1942年,翼南军区发号施令,准备行动。
10月17日清晨时分,一阵枪声从北面驻地区传来,时任20团副团长的楚大明在带兵前往勘探时发现有许多杂乱无章的鞋印,于是决定先缓缓兵,暂停行动。
正中计谋,干部被俘
枪声过后,村子里陷入死寂,仿佛有一场严峻的挑战随之而来。不料,相安无事了仅仅几小时后,由易良品派来的通信员向副团长报告了一条消息——刘志坚负伤被日军俘虏。
原来,清晨的一阵枪响,正是分区机关遭到日军突袭,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被俘。
当时易良品司令员带领唯一的小分队与敌人展开交锋,刘志坚随另一支队伍向东面撤退,但是东面又有敌军埋伏,易良品司令员急忙赶去向东进攻,随后刘志坚和士兵改为向南区撤退,但谁曾想这次敌军是有备而来,早就对这一地区进行围堵封锁,恐怕是插翅难飞啊。
无奈只好正面同敌军作战,硬拼冲出血路。在双方交手过程中,由于刘志坚腿部受伤,骑的马匹也已经死亡,最终被俘。易良品只能行使缓兵之计,让敌军带着刘志坚撤离,然后向楚大明请求支援。
刘志坚身份特殊,万幸的是被俘时敌军此刻并没有知晓其真实身份。在他被俘后刘邓二人立刻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救出刘志坚甚至是“死要全尸”。
开始行动,遇到瓶颈
刘志坚被俘是此刻上上下下的头等大事,指令下达后,各个部队立即整装待发,向着敌军撤离方向出发前进。
茫茫的北方平原荒芜一片,方圆几里开外视野格外辽阔,空荡不已。在这种环境下,部队很容易被发现。果真,在距离敌军休息点还有四公里时,部队暴露了行动,被对方察觉。
火光之间,我方军队立刻加快速度,对敌军穷追不舍,可惜敌军逃窜成功,撤退回自己所在的根据地。
敌军所在根据地点位于恩察,通向敌军大营有一条公路——恩察公路。介于刘志坚身穿带有特殊身份标识的服装,身份可能会被敌军弄清楚,情况紧急,楚大明和易良品在分析过后准备在公路两侧进行埋伏袭击。
八路军自始至终密切联系群众,此事发生后,当地群众立刻帮助八路军伪藏好,并从敌军那里获得了情报:刘同志身份暴露,准备被押送至营地。
十面埋伏,成功救出
消息一来,各连在副团长楚大明部署下静等关押大部队。终于敌人的车辆在公路不远处行驶来,楚大明一声“行动!”,我方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截取公路,围堵敌军车辆。
关押部队是由日伪军带领将刘志坚转移给日军,楚大明早已在赶来的日军行处设好陷阱,一同将日军包围,使日军和日伪军无法对接,联系被硬生生的掐断。
日伪军疏于防守,我方部队趁着时机截取了关押赵志坚的车辆,层层掩护顺利将刘志坚救出。
刘邓高度赞扬了此次行动,刘志坚同志被救出,一块心病终于被“医治”好。
结语
在此次行动中出现的易良品,是著名抗日英烈的代表之一,副团长楚大明也是被上级授予表彰的人物,刘志坚作为连队智囊,也为抗战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还有无数个没有名字的战士,他们背井离乡,离开亲人,在小小年纪就肩负使命为中国的未来谋取希望。
生于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先烈们的品质,将国家利益放于首位,忧国忧民,缅怀先烈,实干兴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