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环球今亮点!凌烟阁系列:魏征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为什么又重建?

2022-10-03 19:34:04
A+ A-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凌烟阁,让当时的书画名家,褚遂良和阎立本,共同在阁上描绘出24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其中郑国公魏征排在第四位。

可惜魏征并没有看到凌烟阁的建成,他于当年早些时候去世,谥号“文贞”。

贤君诤臣


【资料图】

历史上魏征以“直言敢谏”闻名,自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后,魏征辅佐他达17年时间。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在这17年时间里,向李世民当面直陈谏言达50次,呈送奏疏11件,进谏多达数十余万言。不仅次数多无人能及,而且他言辞激切、态度坚定,更是当时任何大臣都无法企及的。

凌烟阁24功臣像部分,网络图

而对于魏征的直言进谏呢,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有些恼怒,有一次甚至气的扬言要杀掉魏征,但是经过长孙皇后的开导之后,他终于能够悉数听取魏征的谏言,从而成就了两个人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和“诤臣”形象。

《谏太宗十思疏》

李世民以俭朴的贤君形象留名后世,但是在他登基十几年后,随着大唐基业逐渐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李世民也开始大肆修建宫殿,派人到各地搜求奇珍异宝,很有些前朝帝王骄奢无度的迹象。

魏征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对此十分忧虑,于是在637年的3月-7月之间,接连上了四道奏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像,网络图

正沉醉于享受中的李世民看了这些奏疏之后,没有像某些昏聩帝王那样勃然大怒,而是难得地猛然警醒,全盘听取意见之外,还亲手回了一封《答魏征手诏》,表示自己将听从魏征的进谏,改正之前无意之中所犯下的错误。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古代帝王为鉴,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经像唐太宗那样,虽然成功开国,可是能够坚持做到底的并不多,由此点明了帝王基业“取之易守之难”的道理,诚恳地希望唐太宗能够严格做好自我约束,做好“思知足、思知止、思谦冲”等十思,择善而从之,才能君臣相安,天下垂手而治。

魏征学问渊博,又很受道家思想影响,自然深知“知足不辱”的道理,在这份奏疏中他旁征博引,虽然不大重视文采,但是言简意赅,说理清晰透彻,感情真挚充沛,表现出忧国忧君的十分热忱。

这一份奏疏对于正逐渐沉入温柔乡中的唐太宗无异于当头棒喝,让他顿时清醒过来,不仅全盘接受了魏征的提醒,更将这篇文章放在自己案边,以随时起警醒作用。

难得的诤臣,又难得地遇到这样仁义明达的君主,才能开一世之太平。

经典传世

魏征曾经担任过秘书监的官职,主管国家藏书和编校工作,并负责兼修史书。

在此期间,他和虞世南、褚遂良、颜师古等当时的名儒主持编撰了《隋书》、《梁书》、《陈书》等历史书籍,并主编完成了《群书治要》这本经典著作。

《群书治要》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集成”、“大唐贞观之治的施政指南”,曾经是唐太宗之后历代君王和官吏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级指导资料,直到今天仍然得到中外许多著名高道名家的重视。

君臣龃龉

魏征的年龄比李世民大19岁,算起来属于两代人,所以两个人相处的时候,并不像同龄人那样愉快。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感情一直很好,所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十分思念这位贤明的爱妻。

唐簪花仕女图,源于网络

为了能够时时望得见昭陵,唐太宗就下令在宫里建起了一个层观,好方便自己能够随时登临远眺,以解相思之情。

有一天,唐太宗再一次登上层观,陪同他的是魏征。

只见唐太宗深情款款地望了昭陵许久之后,泪眼朦胧地问魏征:“那就是昭陵,你看到了吗?”

魏征之前早就有耳闻,朝中同僚讲述过他们陪同李世民眺望昭陵的情景,大家虽然都很感动于帝后之间的深情,但是又都觉得身为一代帝王,李世民实在不应该如此深情地追思自己的妻子。

虽然大家都是这样的想法,可是谁都不好意思说出来,毕竟皇后新逝,李世民的人之常情也可以理解。

可是刚直如魏征,在这样的场合却没有像别人一样随声应和,他先是装作没看见,直到李世民急得一指再指:“你好好看看啊,昭陵就在那儿呢!”

这时候魏征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哦,臣子以为陛下在瞻仰献陵呢,原来是在远望昭陵啊!”

献陵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母亲窦氏合葬的陵寝,魏征这句话一说出来,顿时让李世民羞愧无比,悔悟自己不应该只顾着思念亡妻却忘记了父母,于是他虽然十分伤心,但是仍然下令让人拆除了层观。

两个人在这件事上的观点如此截然不同,其他大事可见一斑:和李世民的偶尔放纵、容易沉迷相比,魏征始终有着和他年龄相符、非同寻常的冷静与理智。

唐太宗纳谏图,源于网络

所以更多的时候,魏征的进谏应该像是在李世民的热情上迎面泼上一瓢冷水。

兜头一瓢冷水泼上来,即使睿智、宽容如李世民,虽然当时以十二分的冷静和理智去接受,心里面总难免会残存不快的情绪。

而年长李世民近20岁的魏征,在面对李世民时,或许偶尔也会忘记君臣尊卑,只有急于教导后生晚辈的心思吧?

推倒墓碑

公元643年,魏征病重,不久就去世了。

李世民伤心不已,为此废朝5天,亲自率领百官出城送别,并为魏征书写碑文。

然而半年之后,李世民又亲手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事情的起因听起来不复杂,是因为魏征曾经推荐给唐太宗的侯君集和杜正伦,两个人现在出事了:侯君集因为贪财而被囚禁,之后又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之中,被唐太宗下令处死。杜正伦也因为太子谋反事件受到牵连,被罢免官职发配流放。

魏征书法,网络图

李世民想起之前魏征曾经郑重地向自己推荐过这两个人,还说这两个人都是宰相之才,此时他对太子谋反一事怒气未消,于是开始怀疑魏征有朋党嫌疑,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反倒查出魏征曾经把进谏给自己的文章留给史官备用!

这让一向十分重视身后之评的李世民更为恼火,一气之下,他不仅推倒了魏征的墓碑,更下诏取消在魏征面前承诺的衡山公主和魏征之子的婚约。

帝王也并非圣贤,所有这些,或许只不过是在发泄之前很长时间心中的积怨而已。

重建墓碑

大唐贞观年间,周边很多小国都纷纷臣服于强盛的唐朝,只有高句丽是个例外。

公元645年,在多次派人出使高句丽无效之后,李世民决定亲自带兵征讨。

步辇图,源于网络

战争前后历时九个月,其中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战争的残酷自不必说,最后唐军以极少的伤亡获取了较好的战果:攻占城池十余座,消灭了大量高句丽军队,缴获牲畜、装备和物资无数。

但是,一向战无不胜的李世民对这次的战绩却并不满意,尤其让他觉得十分遗憾的是,这次虽然自己御驾亲征,却仍然没能成功扫灭高句丽!

此时,他想起以往这样需要做决策的重要时刻,魏征一定会辨明利弊、直言规劝的情景,不由感慨万分,叹息说道:“如果魏征还在,他一定会劝我不要亲征!”

一句话饱含着对魏征的怀念之情,和如今自己再没有那样忠直敢言诤臣的遗憾!

李世民当即派人飞速赶往魏征墓前,对他进行隆重的祭祀,并重新为他树立起了墓碑。

君臣感情就是如此深厚,虽然其中也经历了许多龃龉和不快,可是此时两个人的真实关系才算是“盖棺定论”,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任何改变了。

责任编辑:bH_01275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