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敌叛国的现象自古以来便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军队中难免有个别官兵会滋生出负面思想,曾在空军某师部服役的飞行员王宝玉,就因一念之差毁掉自己的一生。
王宝玉,1962年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招飞入伍,在航校毕业后担任某大队飞行员。
王宝玉为人深沉,平时寡言少语,但他并非忠厚老实,而是个性强烈,自尊心很强的一个人,交际也一般,平时独来独往。鉴于此,战友和上级通常都会给王宝玉一些特殊照拂,希望他能尽快融入集体。也时常和他开玩笑,尝试着拉近距离。但王宝玉这个人很容易较真,恼羞成怒甚至把玩笑当真。众人也不以为意,只觉得他书生气重了一点罢了。
但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王宝玉顿觉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以前那些被他“看不起”的战友同僚,先后得到了提拔重用。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在同一时间,他的家庭也出了问题:分居两地的妻子由于不满他的“没本事”,多次进行言语上的嘲讽,这使他对生活更加不满。
平时“温文尔雅”的王宝玉开始变得暴躁不满,经常发牢骚,甚至讲一些作为军人绝不该说出的话。组织上对王宝玉的思想变化一直有留意观察,多次对他进行约谈,并主动帮其解决家属的安置工作。另外,随着飞行员待遇水平的提高,王宝玉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满腹牢骚也不再溢于言表。
但没人能料到,王宝玉的思想早已在近几年不断接触一些境外读物中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之所以变得“低调”,是在谋划一件更大的事情——驾机叛逃。在训练、演习期间,他有目的地研究国内外航线、气象等方面的资料,默默做着准备。
王宝玉终于等来“投奔西方自由世界”的机会。
1989年8月25日,他借训练的机会,飞抵目标空域,突然掉转航向,加速脱离编队,压低飞行高度,直奔海参崴而去。
王宝玉叛逃事件震惊全国。次日,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飞赴哈尔滨和苏联外交部长见面,就“8·25”叛逃事件进行磋商。由于中苏关系已经恢复正常,双方很快达成一致,引渡程序迅速启动。
苏联方面为了让王宝玉消除戒心,便对他讲: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他提出的“到美国进行政治避难”的请求,但不宜长时间在基地滞留,决定让他换一个地方等待消息。但按照保密需求,在转移过程中,他必须蒙上双眼。对此,王宝玉欣然同意。
就这样,沉醉在叛逃喜悦中的王宝月被不知不觉间带上了一架飞往中国的图-154专机。其叛逃中驾驶的歼-6战机虽然在迫降过程中有轻微损伤,但也被担任空转任务的副团长战厚顺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开回了祖国。
王宝玉被扭送回国后,直接被开除军籍、党籍,剥夺了政治权利终身,并被判处了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