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张仲景创里的经方里,一个桂枝茯苓丸很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它不如麻黄汤、桂枝汤那么声名鼎盛,但在很多疑难证候里,桂枝茯苓丸却又很广泛的运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桂枝茯苓丸这个方剂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原文如下: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相关资料图)
由此可见,张仲景创立桂枝茯苓丸的时候,一开始是针对妇科杂症而设,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癥瘕。
这个问题后世中医都以瘀血名之,因此,桂枝茯苓丸也就是一个活血逐瘀之方。而后世医家的很多方名里带有“逐瘀”的方剂,其实都或多或少和桂枝茯苓丸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桂枝茯苓丸的组成,包括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共计五味。
虽然根据《金匮要略》的原文,本方是针对女子癥瘕之证,主要病位在胞宫腹中,功用也是活血化瘀、缓慢消除肿块结聚。
但后世医家发现,该方对于痰饮流注,即使病位在肢体末梢,它也能得到运用。可以说,全身上下之瘀血结聚,桂枝茯苓丸都有消除之可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几个逐瘀汤——尤其是血府逐瘀汤了。
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虽然方名里有“血府”二字,但病位却不仅限于血分胸中,可以说是包含了很多杂病在里面的。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包括: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比起桂枝茯苓丸来说,它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复方了,我们对比一下它们的配伍特点。
桂枝茯苓丸里,桂枝辛甘而温,能够温通血脉以行瘀滞;而桃仁味苦甘平,可以活血祛瘀;丹皮、芍药都是性味偏寒之品,能够凉血散瘀。
其中的茯苓,性味甘淡平和,能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渗湿祛痰以助消癥散结之功。
全方这样的配伍,可以说是寒温并用,这样的好处就是活血祛瘀而没有耗伤阴血之弊,同时还可以化痰散结而健脾益气,不得不配伍医圣组方择药之精妙。
而血府逐瘀汤则由桃红四物汤结合四逆散化裁而成,在它们的基础上再加入桔梗、牛膝,其中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又引药下行而活血。
在本方里,这两味的存在是很精妙的,能够使气血升降有序,也就是该升的能升,该降的就能降,从而达到瘀血消除之目的。
对比它们的组成可以看出,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的最大差异就在于是否有理气之品。前者有桂枝,从而具备温通之功,侧重于消除有形之瘀血。后者有柴胡,所以有理气之用,更侧重于气血不和、气滞血瘀这样的无形之瘀。
但需要注意的是,瘀血的原因复杂多样,不管是气虚还是气滞,也不管是血热还是血寒,都可能引起瘀血,即使是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也未必能全部承担重任,还需要进一步化裁。
附带说一下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汤,和桂枝茯苓丸比起来,这个方剂也有桃仁、丹皮和赤芍。
从组成来分析,或许王清任在创方时也借鉴了桂枝茯苓丸的方义,去掉茯苓的淡渗利湿,用香附子和台乌药温通行滞,却不若桂枝那么辛燥。
为了突出活血这个主题,还加入了延胡索、五灵脂、红花、川芎,再配伍养血活血的当归,理气止痛的枳壳,更适合腹中积块。这个目的,和桂枝茯苓丸所说的“癥瘕”就高度相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