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草药宝库里,佛耳草其实顶多只能说是名声寥寥,和麻黄桂枝、人参甘草之类比起来,其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对于佛耳草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功用与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资料图)
佛耳草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明代早期本草家陈家谟编撰的《本草蒙筌》,算起来远比不上《神农本草经》那么古远。但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就曾说自己也借鉴过《本草蒙筌》的内容。
对于佛耳草的认识,《本草纲目》是这样描述的:隆冬独秀,先春开放,得肾之体,先肝之用,故为温肺理嗽之最。大抵咳必因寒,寒为冬气,入肺为逆。款冬非肺家专药,乃使肺邪从肾顺流而出。
所以,相对于麻黄桂枝之类,佛耳草或许是一味比较“年轻”的中药,在普通民众中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
但近些年来,人们对于佛耳草的研究深入之后,发现它对于呼吸系统确实有不错的功用,所以,我们也还是有必要全方位熟悉一下它。
据《本草蒙筌》记载描述,佛耳草性味酸而温热,喜欢生长在郊野的荒坡上,几乎随处可见,春天会长出一尺左右高的苗,到了夏天则开出黄色的小花。
佛耳草的叶子有点与马齿苋类似,也是细小狭长而稍微有点白毛,所以民间又有“黄蒿”的俗称。
虽然在古代本草典籍里没有佛耳草的记载,但民众中实际还是使用过它的。
比如古代人们在春夏之交时会采集佛耳草,捣烂后和米粉一起做成粑粑,味道微酸,口感脆而带韧,香美可口。
如果是想将其入药,一般是采集后晒干切段使用。
关于佛耳草的功用,《本草蒙筌》认为,由于它性味辛温纯阳,所以能温肺散寒,化痰除烦,同时还可以定惊明目。但它最大的擅长还是去肺中寒气,同时能升提肺气。
关于佛耳草的使用,古代医家最常将其用于一些咳逆上气之证,诸如肺虚而挟火的喘咳、喉痹、肺痈肺痿引起的咳吐脓血之类。
可以说,佛耳草是一味治嗽的要药,最常用的配伍是款冬花,据说是佛耳草以款冬花为“使”。
归纳历代医家对于佛耳草的使用,大概有如下一些:
1、咳嗽寒痰:民间用佛耳草烧烟,用竹筒吸入的做法;
2、百花膏:佛耳草和百合、款冬花配伍熬成膏,称之为百花膏,适合咳嗽痰血的问题。
3、如果是阴虚劳嗽,一般用佛耳草配伍款冬、紫菀、百部、百合、沙参、生地、麦冬、五味、知母、黄柏、黄芩、白芍之类。
4、如果阴虚内热的劳嗽,同时还伴有内热骨蒸,可以用佛耳草配伍丹皮、地骨皮;
5、如果咳嗽而腹泻者,辨证为肺移热于大肠,脏腑俱病,有的则是咳嗽而发热不止,属于阴虚火炎,这些寒热虚实之嗽,佛耳草都能使用。
总而言之,佛耳草确实不大常用,但如果使用得当,在咳喘这方面还是有较好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