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情景是不是经常出现在你的家庭?
孩子挑了自己喜欢的黑色衣服,却被你强制换成蓝色的?
孩子想要跟你一起分担家务,你不耐烦的说:妈妈都是为了你好,现在读书才是你最重要的事,好好去学习吧?
……
扪心自问,有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着“身心控制”!
心理学家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千万别因为你的控制欲,毁掉孩子的一生。
控制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呢?
不自信,怀疑自己
一个小男孩拿着自己画好的海底世界,兴冲冲地跑过来给妈妈看。
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太丑了,整天画这些有什么用?还不如用这个时间来多学几个英语单词。”说完把画扔在地上,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双眼已噙满泪水。
孩子的一腔热情瞬间被浇灭了,连自己都开始怀疑,那幅画是不是真的像妈妈说得那么差?
都说自信比黄金更可贵,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你不行”的观念。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总是贬低、打击孩子,孩子又怎么可能变成一个自信而阳光的人呢?
容易造成抑郁、焦躁的情绪
2021年,一部《小舍得》红遍大江南北。
电视剧里面的颜子悠,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妈妈田雨岚一刻都不让他放松,大到考取哪个学校,小到踢足球的时间,都要控制到每分每秒。
爱好与自由被极度压缩的颜子悠,学习成绩慢慢下滑,一临近考试,他就开始发烧,后期更是出现幻觉,总会跟一个叫“大龙”的人自言自语。
直至抑郁、焦躁成为了颜子悠的常态,妈妈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放松对颜子悠的掌控。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非暴力沟通》一书里说道:“我们之所以会抑郁是因为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而大部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通常是他想说的话、想做的事还没有说出口,就被简单粗暴的制止了。有话说不出口,有梦想不能去追,长久积压在身体里,就会越来越沉默、睡眠困难,直至慢慢出现抑郁的倾向。
怎么避免自己成为一个控制型的父母?
倾听孩子的想法
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他的表达欲是非常强的。特别是面对最亲密的父母,总感觉有着说不完的话。
即使他说得不正确,也不要急于打乱他的节奏,可以等他说完后再一起分析,这是身为父母最基本的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让孩子勇于表达,有效沟通,相互反馈,也是一个健康家庭的必备要素。
给孩子自主权
买哪个颜色的铅笔?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诸如此类力所能及的事,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够让孩子对生活多了一份掌控感。
充分尊重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这样写道:“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尊重,自然而然就会少了居高临下的控制欲。
而孩子也能够在家庭这片蓝海里,自由地翱翔与生长。
古语有言:爱之深,责之切,意思是:当很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对他很关注、寄予很高的要求。
但是因关爱而责备如果过度,就成了控制。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理解、梦想,也有自己的控制能力。
身为父母,在尊重孩子情感的同时,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和归属感,才是让孩子幸福、不断成长的原动力。